慈禧從來把皇權看得比命都重,在她的虎視眈眈下,還能過多地苛求袁世凱和張之洞嗎?
社會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的進步,社會生活的變化,社會經濟在發展中對國家政治製度提出的改變的要求。在這個封建政權的內部,正在蠶食著這個製度本身。
這一期間的清廷,在立憲上取得的點滴成果,都應該鐫刻上兩個人的名字,就是袁世凱和張之洞。
這至少可以表明,兩個人不管政見有多少不同,是可以齊心合力地在一起做事情的。
我們說過,袁世凱是個乾事的人,不管是在什麼崗位上,也不管他管得是什麼事,他都是努力摸清情況,善於發現和解決問題。
同樣,他在外務部尚書的位置上,他也乾了很多的實事。
談到袁世凱在主事外務部的業績,首先應該提及的是美國退還了部分的庚子賠款。
庚子還歀曾經是壓在晚清貧困交加的中國人民身上的最為沉重負擔,可以說是壓得中國人民喘不上氣來。
有人說,在晚清對外關係中,英國是和中國結怨最早的,日本是和中國仇怨最深的,相對關係好一點的是美國。
袁世凱到任就聽說了一個情況,是中國駐美國公使梁誠。美國公使梁誠說他在和美國的各界人士接觸中,發現美國有很多有良知的政治家和各界人士,認為中國的庚子賠款過多,對處於苦難深重中的中國人民懷有著了深深地同情。
袁世凱對這件事引起了高度的注意。於是要求奉天巡撫唐紹儀,下功夫和美國駐奉天總領事的聯絡,加強溝通和合作。
一九零八年,袁世凱承諾,成立東三省銀行從美國借歀,積極回應美國方的關切。
同年,袁世凱派唐紹儀赴美進行秘密談判,此行的主要任務就是退還庚子賠款。
為促成這件對國家和民族至關重要的大事,有功之人當屬中國駐美公使梁誠,他曾經做了很多美國國會議員的工作。
還有一個人就是美國的在華傳教士明恩溥,他曾經通過和當時在任的美國總統的關係,寫信並當麵勸說過美國總統。
外國傳教士是近代最早接觸中國人的一個群體。他們在傳教過程中,得以與中國人近距離接觸,對中國人的性格有較為敏銳、細致的觀察。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傳教士明恩溥自一八七二年來華,在中國生活了五十四年,著有《中國人的素質》一書,對中國人的性格進行了細致入微地剖析。
在明恩溥看來,勤勞刻苦是中國人的顯著特點,但並不是一個值得宣揚的優點。因為在勤勞刻苦的背後,則是持續的為“活著”而勞碌、奮鬥。這一現象說明,中國的生產力與生活水平都非常低下。隻有勤勞刻苦,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那必定要勤儉節約才可做到,因此,“節儉”又成了一個衍生的性格,而在中國人看來,節儉也是一種傳統美德。
這種奇怪的邏輯讓美國人感到不解。明恩溥認為,中國人將“貧窮變成了一門學問”。
長期的貧苦,鍛造了中國人堅韌的性格,普遍具有高強度的忍耐抗壓特點。在明恩溥看來,忍耐是一種隱蔽,是一種小心謹慎,與漁夫和獵人有相似之處。但明恩溥又將這種忍耐等同於印第安人的消極忍耐。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如何,我們應該記住這個人。現在,我們還是回到故事中。
經過各方的努力,美國國會終於在一九零八年,做出了退還已收庚子賠款的一半,用這筆錢培養中國赴美留學生。
而現在的清華大學,也就是當時赴美留學預備學校,就是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起來的。
中國人不應忘記,一百多年前,列強加在中國人身上的屈辱和欺壓。但我們也應記得,有一個國家,在他們的很多品格高尚的政治家和各界人士的努力下,曾經真心的幫過災難中的中國人民。
袁世凱在外務部尚書的任內,還有一件做得很好的事就是廢除《接待教士五條》。
鴉片戰爭中國在戰敗後,在列強的壓力下,製訂了外國傳教士高人一等的《接待傳教士五條》。
條例規定,外國傳教士的身份在中國相當於地方官,這助長了某些人品很差的外國傳教士在中國為非作歹。
引發庚子事變的“教案”問題,與此不無關係。
一九零八年四月,袁世凱奏報朝廷,撤銷了這個不合理的條例。對於遏製不良教士的氣焰,緩和教民關係,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