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載灃對袁世凱怨恨極深,聽那桐願以身家性命為袁世凱做保,立刻大發脾氣。
那桐寸步不讓,馬上提出告老還鄉。
葉赫那拉?那桐,字琴軒,另字鳳樓,葉赫那拉氏,滿洲內務府鑲黃旗人,舉人出身,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
那桐於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考中舉人,由戶部主事力保為四品京堂,授鴻臚寺卿,後來又遷為內閣學士。從一九零零年開始兼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理藩院侍郎。
義和團運動期間,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逃往西安,那桐被任命為留京辦事大臣,隨奕劻、李鴻章參與簽訂《辛醜條約》的談判。
一九零一年因日本使館書記官杉杉彬被殺,以戶部右侍郎的身份,賞加頭品頂戴,出使日本“道歉”。翌年再奉派為赴日觀博覽會大臣,其間,率隨員考察了日本的警政、路政;後來那桐主管京師工巡局,在開辟新式馬路、興建東安市場方麵,多借鑒日本的經驗。
一九零三年擢為戶部尚書,不久調外務部充會辦大臣,兼領步軍統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九門提督”),管工巡局事。一九零五年晉升體仁閣大學士,一九零九年諭為軍機大臣。
曾為清華大學題名“清華園”。
和惲毓鼎一樣,那桐為後人留下一筆寶貴財富也是他的日記。
從光緒十六年一八九零年到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年三十六年堅持寫日記,係統完整地記錄了晚清及民國初年的政治、外交、軍事及官僚日常行為生活。在現存的日記中,前二十三年的日記為那桐逐日親筆書寫,一九一二年七月十一日,那桐中風以後,日記改為那桐口述,他人代書,之後那桐還會查閱、小改。有時,那桐自覺身體不錯,可以提筆,還會親自再寫。
由於身處要職並處在一個特殊的變革時期,《那桐日記》的內容十分豐富。它係統完整,時間跨度大,曆經了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八國聯軍入京、辛亥革命、溥儀退位等重要階段,對於研究晚清民初的政治、外交、軍事以及官僚機構的運轉都具有重要價值,並為研究滿族的歲時風俗了豐富的史料。
當然,這些是後話。
和那桐一唱一和,奕劻也鬨起情緒,在家稱病不出。
而前線軍情緊急,很多事情必須馬上處理。載灃沒辦法,說小話把幾個人請來商量。
奕劻兩手一攤,把話說到了家“此種非常局麵,本人年老,絕對無力承擔。袁世凱有氣魄,有能力,有辦法。北洋軍是他一手打造,若令其赴鄂剿辦,必操勝算。
“否則,再行拖延,後果不可設想。且東交民巷的外國使團也都如此主張,他們比我們還急,他們的意見可以無視嗎?”
奕劻顯然不是隻代表他一個人在這樣地講話。他說完話後彆人都沒發言,而是把目光都射向了載灃。
載灃不笨,他當然知道在場大家的心思。
但是,他不甘心,看了看大家,“除了起用袁世凱,真就沒有彆的辦法嗎?”看幾個人還是誰也不說話,“你能擔保他沒有彆的問題嗎?”載灃看向了奕劻。
“這個是不消說的。”奕劻打了保票。
載灃停了好一會兒,很明顯兩種意見在他心裡在做著激烈地交鋒。
“你們既都這樣的主張,姑且照你們大家的意見做,我可是把話說到前頭,出了事你們可都要承擔責任。”說著話載灃難過地流淚了,那樣子即可憐又無助。
於是,起用袁世凱的決定就這樣做出了。
對於起用袁世凱的事,在朝廷意見並不是一麵倒,反對的也大有人在。
消息剛一傳出,有人就問那桐“你們這麼做,不是加速清朝的滅亡嗎?”
那桐回答“大勢今以如此,不用袁指日可亡,如用袁,覆亡尚希稍遲,或可不亡。”
恭親王溥偉,立即找到載灃,責備載灃不該放虎歸山,引狼入室。
載灃也正後悔,但做出的決定不能說改就改,就自我安慰說“袁四是將才,且名望也好,乾事多有建樹,故命他去。”
溥偉說“這樣才更可怕,沒有人能掌控他,請神容易送神難,千萬彆做讓自己後悔的事。”
載灃沉吟了良久,始言奕劻和那桐再三力保,或者可用。
溥偉說“縱難收回成命,可否用忠貞智勇之臣,以分之勢?”
載灃問“用誰?”
溥偉說“叔監國三年,群臣臧否,自在洞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