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日,又將所擬立憲政綱十二條,聯名致電清廷,要求速開國會,定憲法,組織責任內閣,主張在保存清的前提下實行君主立憲。
清廷後院燒起的第二把火,山西太原新軍起義,殺死巡撫陸鍾琦,推舉閻錫山為軍都督。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後,同盟會山西支部立即響應,並積極籌劃在太原發動武裝起義,準備待機發難。
而以陸鐘琦為首的山西清官員也急忙籌劃對策,決定把新軍兩個標調出太原,分彆調往蒲州和代州,以分散集中在太原的革命力量,同時將分駐南北各地的巡防隊調回太原接防,以穩定省城。
一九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山西巡撫命令黃國梁的八十五標先行出發。因恐於他們整隊出發,途中有變,反戈回攻太原。遂令標統黃國梁率領標部全體人員,隻帶先行步隊一隊出發,其他本標各營,原地待命。未出發之前,不發給子彈。
為了應對此突發情況,當日下午,同盟會員及起義主要領導者閻錫山、溫壽泉、黃國梁、張瑜、喬煦、南桂馨等在五福庵三十二號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對策。
會議作出三項決定:一在省城舉行起義,因為在首府革命,影響大。
二為防不測,及早於二十九日晨提前起義。
三因黃國梁的八十五標下層官兵同盟會員多,革命要求強烈,首先在八十五標發動。待一、二營領到子彈後,即可起義。閻錫山的八十六標隨後相應。
該日,同盟會員一致推舉膽識過人、頗具指揮才能、精於軍事學科的姚以價為起義軍司令,姚慨然應允:“吾雖薄德鮮能,但值此革命緊要時期,隻有當仁不讓”。
當晚,姚以起義軍司令名義起草了軍事計劃,然後領各營回駐地集結待命。
待新軍領取彈藥後,同盟會革命黨人閻錫山、溫壽泉、趙戴文便於十月二十九日按計劃發動起義。
新軍士兵衝入太原城後,很快占領了子彈庫,獲取大量的軍用物質。
進軍滿城時,遭到滿城旗兵的頑強抵抗。
起義軍見久攻不下,便拖來大炮,向滿城轟擊。幾聲炮響之後,滿城守尉增禧豎起白旗,繳械投降。
山西巡撫衙門也很快被攻占,巡撫陸鐘琦被亂槍打死。
起義勝利的當天,革命黨領袖、參加太原辛亥起義的重要人物和諮議局的議員,在山西諮議局商討成立山西軍政府。諮議局議長梁善濟欲竊取勝利果實,被革命黨人製止。最後新軍協統閻錫山當選為都督,改巡撫衙門為都督府。
太原起義不久,山西很快就發生了大同起義和晉南光複,革命烽火遍及全省。
山西是黃河以北第一個起義的省份,其光複嚴重威脅著清的首都北京。山西起義消息傳至北京後,朝野震動,王公貴族紛紛逃離北京。山西地義舉,為辛亥革命,做出了特殊貢獻。
一九一二年九月十九日上午,孫中山先生在山西大學堂各界千人歡迎大會上演講時總結說:“……廣東為革命之最初省份,然屢次失敗。清防衛甚嚴,不能稍有施展,其他可想而知。使非山西起義,斷絕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孫中山先生盛讚山西響應南方起義,牽製清軍南下的曆史功績,肯定了太原起義在辛亥革命史上的曆史地位。
這是後話。
大後方起火太可怕了,裕隆太後和載灃聽此訊後嚇得不知所措,準備攜溥儀逃到熱河去避難。
袁世凱聽說後,則驚喜交加。驚得是清廷統治的腹地出現如此地危機,喜得是可以迫使清廷交出更多的權力。
聽說隆裕太後和小皇帝要跑到熱河避難,袁世凱在洹上待不下去了。
清廷對於他來說,同樣有利用價值。至少,他現在所有的權力和資源,還都是來自清廷。不能讓清廷這麼快就完蛋,他需要給清廷一點信心,需要給清廷打強心針了。
三十日他起程去湖北。
三十一日,袁世凱抵達信陽,和蔭昌辦理了交接。
蔭昌如釋重負,回北京複命去了。
十一月一日,袁世凱到達了湖北孝感的蕭家港,在那裡,他設置了前敵指揮部。
後勤補給已經到位,此前欠了些軍餉,他到了後就張羅補發了,大大提高了士氣。
他正和他的部下們籌劃如何應對目前的局麵,三十日,他又收到了雲南昆明的新軍和江西南昌新軍起義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