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在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的電文中,提到了“良以海軍儘叛”是怎麼回事呢。
十月十七日上午,海軍提督薩鎮冰乘楚有號炮艦率巡洋艦隊抵達武昌江麵,與先期到達的長江艦隊等艦隻會合。
至此,清朝兩艦隊已大部到達指定位置,泊於漢口江麵的艦艇計有三艘巡洋艦、四艘炮艦,五艘艇。
在九江、安慶等處,作為後援的還有十多艘艦艇。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清朝海軍比較著名的大型戰艦隻有四艘,即海圻、海容、
海籌、海琛號巡洋艦,除海圻係一八九九年向英國購買外,其餘三艘均為一八九八年十一月向德國,排水量均為三千噸。
海圻艦因赴英國參加英皇的加冕典禮,未能參戰。
當天,清政府即下令海陸軍對武昌民軍實施全麵攻擊。兩艦隊在三大艦率領下,在漢口江麵上排成一字形,輪番向民軍陣地猛烈炮擊,民軍亦組織岸炮向清艦隊還擊。
這一天雙方炮戰了三個小時,清艦一艘遭到重創,民軍亦傷亡很大。
我們前麵提到過,為爭奪戰略要地劉家廟火車站,湖北軍政府抽調了三千新軍,臨時征召了一萬七千餘名熱血青年入伍,組成了一支二萬餘人的民軍。在十月十八日這天,對死守劉家廟車站的張彪率領的殘軍發起全麵進攻。
民軍是張彪殘軍的十倍,勝利看起來是毫無疑問的。民軍士氣正盛,張彪的殘軍士氣低落,戰鬥一開始就呈現一麵倒局勢。
戰略重地劉家廟車站就要落入民軍之手了,關鍵時刻海軍趕到,十多艘軍艦停在長江水麵,向著民軍陣地猛烈開火。
這突如其來的炮擊,迅速改變了戰局。
在這連續的次炮戰中,細心的人能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有的艦隻火力雖猛,隻看見江上火光閃閃,隻聽炮聲隆隆,卻不見對方的陣地落下炮彈。
這是怎麼回事呢?
水兵文化素質普遍較高,頻繁的流動也必然使他們比彆人更有見識。更何況水兵中很多人都有留洋的經曆,對清廷統治的黑暗和腐朽體會更深,也更容易接受新思想。
海琛巡洋艦管帶榮續乃一滿人。每次炮戰,他都強令下屬傾全力炮擊南北兩岸的民軍,掩護陸軍出擊。
但二副楊慶貞、三副高幼欽等中下級軍官早就傾向革命黨,支持武昌起義,早在清廷下令增援漢口的命令下達後,他們就計議在赴鄂之戰中,刺殺榮續,率艦起義。
炮戰開始後,海琛的進步官兵經權衡利弊,認為單刺殺一個榮續,不足以成大事。不如聯絡其他艦艇一起行動,共舉義旗,影響會更大。
於是,海琛官兵采取消極應付之策,雖猛烈發炮,但落點已經修正,炮彈儘落在附近山頭和稻田裡。
與此同時,海琛與海籌、海容取得了聯係。
三艘巡洋艦掌管電訊的正電官都是傾向革命的,海琛正電官張懌伯、海籌正電官何渭生和海容正電官金琢章,早就通過各自的電台互通了情況。
為了聯絡方便起見,三人臨時編訂了十二種英文密電碼,專門用於艦與艦之間溝通起義事宣,使三大艦之間的行動更加協調。
馮國璋每次軍事行動,都要求薩鎮冰率艦隊主力前往配合。
海軍給予了馮國璋的很大地炮火支援,馮國璋也越來越倚重海軍。
雙方在水青山展開激戰時,清艦彈藥用儘後,遂紛紛駛往下遊,退出戰場。北洋軍軍失去了海軍炮火的掩護,遂退往灄口一線。
清艦補充彈藥後,又投入炮戰。雙方在三道橋、青山、劉家廟、諶家磯等地反複展開拉鋸戰,傷亡都很重。
攻打漢口時,馮國璋看到民軍以民房為掩護抵抗頑強,要求海軍轟擊民房,遭到海軍的拒絕。
殘暴的馮國璋遂下令放火焚燒民房,目的是使民軍失去屏障,無存身之處。
一時間,長江兩岸火光衝天,百姓叫苦不迭。
馮國璋的這一喪儘天良的舉動,不僅沒有使民軍退卻,反而激起了海軍官兵的強烈憤慨。海軍官兵們更加厭戰消極,又有更多的海軍艦艇和官兵加入了起義的行列。
馮國璋對漢口人民犯下的這一濤天大罪,漢口人民是不會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