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日,武昌起義後雙方最激烈的炮戰開始了。清海軍艦隊經過重新部署和彈藥補充,又駛至漢口江麵。從午後三時至四時止,以三艘巡洋艦為首的兩個艦隊,向漢口革命軍猛烈炮擊,三艦左舷及首尾的二十一尊十至十五厘米巨炮,共發射炮彈七百餘發,炮聲震耳欲聾,硝煙彌漫江麵。
馮國璋見狀,心裡極為得意,心想,革命軍的士氣這一下將被徹底打垮了。
實際上,早在炮擊之前,三大艦已通過電台暗中商定,修正大炮瞄準點,使炮彈偏離民軍陣地。因此,看起來發炮雖猛,炮火雖密,但革命軍卻沒有多大的傷亡。這一次加入修正炮擊的已不是一艘二艘軍艦了,馮國璋還蒙在鼓裡呢。
參戰的海軍艦艇,以海籌、海容、海琛為最巨,各艦均以此三艘巡洋艦馬首是瞻。要想策動清朝海軍起義,唯有這三艦出來領頭。而發號司令者,除管帶外彆人很難有此權威。
海琛、海容二艦管帶均是滿人,說服其起義不太可能,隻有海籌管帶黃鐘瑛(福建閩侯人)是漢人。
於是,三艦官兵暗中商議,決定在海琛和海容艦上秘密地開展自願參加起義的簽名運動,然後再在黃鐘瑛身上尋找突破口。
秘密指示一下,二艦自告奮勇簽名者甚眾。這一步工作完成後,起義軍官才將此舉目的告訴黃鐘瑛,並把簽名的名單交他過目征求意見。
黃鐘瑛其實內心早已傾向共和,但在當時情況下又不便明確表示支持,隻是以默許來讚成這一行動。
隨後,海籌將士又爭先恐後地參加了簽名,很快,三大艦的起義發動工作進入尾聲。
在海軍官兵緊鑼密鼓地運動起義之時,馮國璋曾多次不解地提示薩鎮冰為何海軍的戰力越來越差?軍心似乎有渙散之勢,表示十分憂慮和不滿。
與此同時,武昌軍大都督黎元洪也派人送信給他的老師薩鎮冰,力勸其起義反正。
信中雲昔人謂謝安雲斯人不出,如蒼生何?同胞萬聲一氣,謂吾師不出,如四萬萬同胞何?刻下局勢,隻要吾師肯出,拯救四萬萬同胞,則義旗所至,山色改觀。……
黎元洪在給各艦管帶的信中稱國家存亡之機,在諸船主一臂之助。孰無心肝?孰無血誠?孰非炎黃子孫?豈肯甘為幫凶,殘害同胞?請勿猶豫。……
江貞艦管帶杜錫珪(福州人)在與民軍作戰中,目睹革命黨人英勇頑強前仆後繼,深感欽佩。杜錫珪決心站到民軍一方,他聯絡了海軍參謀兼海籌副管帶湯薌銘,密謀暗中援助民軍。
兩個人和薩鎮冰個人感情不錯,分頭前去勸說薩鎮冰率領海軍起義。
薩鎮冰以“年老不能擔此非常舉動也”,予以婉絕。
薩鎮冰,字鼎銘,維吾爾族人,一八五九年三月三十日生於福州。
從軍後因深得北洋大臣李鴻章等人的賞識,先後任北洋水師大副、水師學堂教習等職,當過黎元洪的老師。
甲午戰爭中,薩鎮冰以副將銜參加了威海衛保衛戰、劉公島等著名戰役。
先後擔任吳淞炮台總台官、通濟艦管帶、北洋水師總兵銜幫統領、海容艦管帶、廣東南澳鎮總兵、廣東水師提督等要職。曾於一九零八年由清廷派遣率艦隊出訪南洋。
一九零九年七月,清廷任命薩鎮冰為籌辦海軍事務大臣,授予一等第三寶星勳章。
八月十四日,清廷又任命薩為海軍提督,總管全國海軍事務。
薩鎮冰曾多次出訪美國、日本,及歐洲的發達國家,在他的軍事生涯和出訪中,已經清楚地看到和感受到了清王朝的腐敗、沒落。
他在歐洲考察海軍時,因腦後的辮子拖掛而遭人圍觀,曾手捧著大辮子氣憤地對留學生們說都什麼時候了,中國人還拖這麼個大辮子,真是太可笑!
但他本人倍受清廷恩寵,忠君思想又使他不願去反抗清廷。
攻打漢陽前,在馮國璋又一次下達海軍全力協同陸軍攻打民軍的命令時,薩鎮冰召集各艦管帶開了一次會。
薩鎮冰十分為難,他憂心忡忡地向各位管帶道出了自已的處境。還拿出黎元洪、管帶們勸他反正的信件,以及英國不主張攻打漢陽的函,讓大家發表意見。
管帶們個個低頭不語,會議冷了好半天,不了了之。
薩鎮冰深知部下們大多是傾向革命的,會後,他為應付馮國璋,隻是下令各艦象征性地打了幾炮,又差遣了幾隻小舢板駛往漢陽一線江麵,向岸上放了幾排槍……
薩鎮冰在一種極為矛盾的心理驅使下,給黎元洪寫了一封信,稱彼此心照,各儘其職。還違心地為自己辯解說,民國政體,不宜行於中國,由此拒絕了黎元洪的要求。
自己雖不想參與,但深知軍心不可違,隻能選擇引退。
給黎元洪的信送走後,薩鎮冰把各艦管帶召到海容艦艙中,悲切地說道老夫有病,須赴上海就醫,統領沈壽堃與我同去,此間各艦艦長中,以‘海籌’艦長黃鐘瑛資曆最深,堪為隊長,望各位同仁鼎力相助。從明日起,即將我之提督旗落下,由‘海籌’升隊長旗統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