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袁世凱現在最頭疼的是後院起火,是直隸、山西、東三省的革命黨。說到北方的革命黨人,不能不談到一個人的名字,就是辛亥革命的先驅——吳祿貞。
吳祿貞近代民主革命家,字綏卿,湖北雲夢人。
在雲夢縣城的西郊,有一個名叫吳家台子的小村莊。一八八零年三月六日,在一戶書香人家,有一個男孩出生了,他就是吳祿貞。
這個四周環水、綠樹蔭翳的村子,就是他童年活動的天地。
六歲時,入村裡的家塾讀書,已顯出他過人的天資。他不僅理解力、記憶力超過其他孩子,而且才思敏捷。
至今在家鄉仍流傳著他對對子的故事一天,先生出了個上聯“春風催綠柳,”無人當場能對上,問到他時,他脫口而出“大澤起龍吟。”
先生不由暗歎“此子有奇誌!”雲夢古為大澤,那麼答此聯的孩子莫非日後將要乾出一番虎嘯龍吟的大事來!
稍長,轉入義堂鎮一私塾就讀,那時他寫出了這樣一幅對子“一拳打倒亞細亞,兩腳踢翻歐羅巴!”表達他對鴉片戰爭後試圖吞並、瓜分我國的歐、亞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憤恨,寫出了自己要把他們都打倒、都趕出去的決心!他那稚幼的心靈上,已種上了愛國、報國的種子。
他又是個活潑、淘氣的孩子。愛爬樹、喜遊泳,並習家傳的“吳門神棍”。大樹、池塘、濠溝都成了他練本領好地方,他練得身體矯健,練得有了武功的底子,為他後來戎馬生涯打下了基礎。
吳祿貞九歲時,他長年在外幕遊的父親吳利彬,回到了武昌設館教書,舉家遷往武昌。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在母親先走了一段時間後,自己獨自一人找去的。這之前他從未出過遠門,更沒到過武昌,小小年紀敢於一人前往,那膽子實在是非常人可比。
十至十五歲,他跟父親在武昌讀書。父親吳利彬,學識淵博,不僅通曉經書,而且懂得格致學。所謂格致學,也就是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吳利彬還自己製作幾何圖形講解幾何。
祿貞雖說善詩能文,被人視為文學天才,可他卻不熱中於走科舉之路。
他認為那些四書、五經之類的東西,對於改變當時中國的落後狀態無益;不如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更為有用,所以他在學格致學上大下工夫。
課餘仍愛舞劍弄棍,又喜讀兵書,並給自己起號叫“夢澤雄”。他的故鄉雲夢,古為雲夢澤,由他為自己起的這個號,可看出他少年時,已有壯誌。
十五歲時,父親外出講學,歸途中病逝。一家人生活遂陷入困境,搬入戈甲營一陋屋生活。為分擔母親肩上的生活重擔,他輟學做工,成了“湖北織布局”的一名小工。
祿貞每天天未亮就來此做工,晚六時才收工,每天勞動十幾個小時,隻能得到一角多工資!工人們在那兒不僅受剝削,更由於勞動條件差,時有事故發生。
那些洋監工、技師隨意打罵工人,再加上中國工頭的欺侮,他們過著非人的生活。
下班時,工人必須在廠門口接受搜身。
一次,一個姓袁的工頭,借機調戲一名小女工,被祿貞看見,他上前打了工頭。
工頭大怒揮鞭就要打他,但由於引起了眾怒,未能得逞。
祿貞不甘受這份氣,決意離開這家工廠。
1
一八九五年清廷與日本簽定了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後,引起了國人的憤怒,紛紛起來聲討;台灣則爆發了“反割台”鬥爭。
祿貞痛感國家的衰落,眼見當時的列強圖謀瓜分中國,他認為隻要國人齊心,力挽狂瀾,就會有助於國家轉弱為強,於是萌發了投軍衛國的念頭!
一八九六年一月,張之洞調回湖北任湖廣總督。他張榜召募新兵,應募者必須年滿十六周歲。
而吳祿貞年齡尚不足十六,他前去應試時。為了闖過了報名關,他搬出“春秋戰國時代,就有童子汪漪執乾戈以衛社稷”的例子,說服了負責報名的軍官同意他報名。
考試時他寫文賦詩,表明自己投筆從戎之誌。
其詩雲“開卷喜讀戰國策,濡筆愛草從軍賦。安得一戰定三韓,投筆從戎爭先赴。”文章講述了書香門第出身的他,投筆從戎為報國。他的試卷頗受張之洞賞識,命人油印後散發各營,以鼓士氣。
他被錄取在工兵營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