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三晉大地倚太行而扼黃河,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因離京畿極近,對清王朝的統治,地理位置尤為重要。
和對直隸的革命黨人一樣,袁世凱對山西省的革命黨人,同樣不能放過。
和全國特彆是南方一些地方相比,三晉的革命力量似乎相對薄弱些,但以老實忠厚著稱的山西人民也不甘落於人後。
所謂革命不分先後,後來居上,在武昌起義的帶動下,山西競走到了曆史舞台的中心,演出了辛亥山西起義壯烈的一幕。
一九一一年十月二十九日拂曉,這是個偉大的時刻。山西起義軍在太原城南十裡的狄村,經過的誓師大會後,打響了對山西乃至全國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辛亥山西起義的槍聲。
前麵提到過了,十九世紀末葉,由於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和商品經濟的初步發展,神洲大地曾爆發過具有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性質的維新運動。
雖然維新運動僅曆時百天,但對社會方方麵麵產生的影響是深刻的,特彆是在文化教育改革所起到的促進作用。
戊戌政變扼殺了求新變革的維新運動後,清廷或許是為了表現他們並不思想守舊,或許是大勢所趨,不得已而為之。在埋葬了維新運動之後,開展現代教育,創辦新式學堂,反而得到了大力提倡。
可以說,山西的革命始於教育。
一九九八年(光緒二十四年)清政府為了強化自己的軍事實力,在全國各省興辦軍事學校。山西省也不例外,在太原設立了培養新軍初級軍官的山西武備學堂。
當時被錄取的有閻錫山、溫壽泉、黃國梁、王嗣昌、姚以價、張瑜、孔繁霨、孔紫霖、王寶善、應芝、殷銘、喬煦、金風巢、金應聲、李大魁、井介福、潘遇安、趙守鈺、周望英、馬開崧、榮福桐、榮炳、顧祥麟、張呈祥、王炳潛、焦滇等人。
這些人都是山西民主革命重量級的人物。
這樣,也就為即將到來的革命,做了人員準備。
一九零四年(光緒三十年)????第一期畢業生尚未到畢業期限,即由清廷擇其成績較優者二十四人,保送日本留學,以培養中、上級軍事人才。
閻錫山、溫壽泉、黃國梁、姚以價、喬煦、馬開嵩、孔繁霨、金風巢、王寶善、金玉聲、榮福桐、榮炳、顧祥麟、張呈祥等就是在這一年經選拔考試,進入了日本士官學校。
而在一九零二年,山西巡撫岑春煊就奏請設立了山西大學堂。隨後,又與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協商,利用庚子賠款籌辦中西大學堂。
翌年五月達成協議,將山西大學堂和中西大學堂合並為山西大學堂。
就在這一年,太原又先後創辦了農林學堂(這是我國早設立的一所農林專門學堂)、公立學堂(後改稱為晉陽中學堂即後來的山西省立第一中學校,現在的太原市第五中學)。
一九零七年初(清光緒三十三年),山西按察使丁寶銓因課吏館積弊頗深,規模簡陋不足以造就法政人才,經呈請山西巡撫恩壽同意,創辦了山西公立法政專門學堂。
請調日本法政大學畢業生劉綿訓為監督,日本明治大學法科畢業生吳人達為教務長,日本法政大學畢業生崔廷獻為齋務長。
同年,太原商業專門學校在新南門街上官巷西口設立,後改名為太原商業專科學校。由於學生不多,教學不景氣,不久合並於山西公立法政專門學堂。
一九零八年(光緒三十四年)在新城街(即現在的十七中校址)創辦了一所中等實業學校,嗣後改為商業學堂。
一九零七年,孟步雲在南肖牆創辦了公立女學校,這是太原市創辦最早的女子學校。
清政府在山西創辦的這些學堂,雖然由於政治的腐敗,經濟的崩潰,有些學堂如過眼煙雲很快消失,有些學堂中途易名或合並。但這並不妨礙,在三晉大地上新思想的快速傳播,也不妨礙向西方學習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潮流。
早在一九零三年(光緒二十九年),山西學政劉嘉琛任滿調京,新任學政寶熙到任之後,就首先整頓大學堂中學專齋。聘請了一批中外教師任教,一改舊日的“斯文學究”之態,使中齋與西齋取長補短,合二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