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其實,在袁世凱政府中,地方官吏乘坐綠呢大轎,鳴鑼開道,前呼後擁,卸任時勒令地方人民建立德政碑,恭送萬民傘等惡習久已盛行。
還有一些地方執行了遜清官場中的丁憂守製、回避本籍的規定。
一片複古聲中,隻有兩樣事沒有辦,一件是辮子沒有明令恢複;一件是袁世凱將甘肅都督趙惟熙關於恢複“諡法”的建議提交討論,未能通過。
辮子雖然沒有明令恢複,可是留辮子的人還是很多,張勳統率的軍隊便全部留辮子。甘肅都督趙惟熙也是不肯剪辮子的大官,而在參政院中,有十多個參政也是留了辮子,大搖大擺地出入官場。
諡法也仍然存在,因為正流行“民間私諡”。而且清朝廢帝宣統,對死去的王公大臣和遜清遺老,仍有“賜諡褒忠”的上諭發表。
民國三年七月二十八日,袁世凱公布了文官官秩令,把“官”和“職”分開。有的是有官有職,有的是有官無職。
官分為九等,是上卿、中卿、少卿、上大夫、中大夫、少大夫、上士、中士、下士。
袁所發表的授卿令,上卿僅徐世昌一人,其次趙爾巽、李經羲、梁敦彥是中卿加上卿銜,這三人都是曾在清廷當過總督或是尚書。
中卿是楊士琦、錢能訓、孫寶琦、朱啟鈐、周自齊、張謇、梁士詒、熊希齡、周樹模、汪大燮等。
少卿加中卿銜的有章宗祥、湯化龍。
少卿有董康、莊蘊寬、梁啟超、楊度、孫毓筠。
趙秉鈞被袁世凱追贈為上卿;宋教仁也被追贈為中卿。
又有顧鼇“恢複五等爵”的條陳,由法製局編纂,政事堂議決後,再交參政院通過頒行。
這樣一來,袁世凱以大總統而有皇帝的生殺予奪之權,且有卿、大夫為其輔翼,五等爵為其“沛施酬庸之典”,實在是無其名而有其實的大皇帝了。
皇帝時代的廷寄(就是皇帝封交各省督撫的官書),袁改其名為“大總統封交x督”。
清廷的禦史台主司彈劾,現在則易名為肅政史,主司審理的則易名為平政院,至於國務卿則極為類似清廷的軍機大臣。
各部總長無權乾預各省行政,各省民政長直接向總統行文而不由有關各部轉遞,這就相同於原清廷各部尚書和各省督撫平行,督撫得單銜上奏的老例。
這一切官爵體製,都是皇朝的複活,就隻差一個皇帝。
連國璽的使用也仿照皇帝的禦璽,袁的國璽條例分為三類一是中華民國國璽,用之於國家大典及與外國交換國書;二是封策之璽,用之於冊封和頒爵;三是榮典之璽,用之於授勳。
武職的更改,是把各省都督改稱將軍,上將軍、將軍、左右將軍之稱,並將全國劃為八大軍區。
袁世凱於民國三年六月三十日下令“各省都督一律裁撤,於京師建立將軍府,並設將軍諸名號,有督理各省軍政者,就所駐省份開府建牙,俾出則膺閫寄,入則總師屯,內外相重,呼吸一氣,永廢割裂之端,同進升平之化。”
同時下令
任命段祺瑞為建威上將軍管理將軍府事務。
張勳為定武上將軍長江巡閱使。
直隸巡按使朱家寶加將軍銜,督理直隸軍務。
張錫鑾為鎮安上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節製吉黑軍務。
孟恩遠為鎮安左將軍督吉林。
朱慶瀾為鎮安右將軍督黑龍江。
勒雲鵬為泰武將軍督山東。
河南巡按使田文烈加將軍銜督河南。
閻錫山為同武將軍督山西。
馮國璋為宣武上將軍督江蘇。
朱瑞為興武將軍督浙江。
李純為昌武將軍督江西。
倪嗣衝為安武將軍督安徽。
段芝貴為彰武上將軍督湖北。
湯薌銘為靖武將軍督湖南。
陸建章為鹹武將軍督陝西。
甘肅巡按使張廣建加將軍銜督甘肅。
新疆巡按使楊增新加將軍銜督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