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間,眾議院議員趙炳麟提出軍人不得乾涉議會案,張勳就聯合多人通電予以痛斥。九月間,眾議員陳允中等質問督軍同盟的問題,張勳等又有第二次排斥國會的通電發表。
督軍團在北京胡作非為,一會兒主張對德宣戰,一會兒讚成包圍議會,最後又乾涉立法。可是,這個最好出風頭而又最好發議論的大督軍張勳,此時卻在一旁不發一言,不做一事。
有一天,黎元洪忽然想到了他這個老粗是反對對德宣戰的,又是個不願擁護段內閣的,倘能把他拉到自己的陣線來,豈不是可壯己方聲威,於是請李經羲聯絡張勳。
李是前清時代的雲貴總督,洪憲皇朝嵩山四友之一,蔡鍔和張勳都是他的老部下。李推薦江西籍國會議員郭同到徐州連絡。
與此同時,段祺瑞也看中了張勳,想從他那裡得到支持。段估計張有兩件事可引為同誌,第一痛恨國會,第二輕視總統。於是段派徐樹錚秘密到徐州,試圖聯合他共同對付黎元洪和國會。
張對兩方人都不得罪,也都是好言敷衍。在他看來,解散國會是絕對讚成的,驅逐總統亦無不可,可是假若兩者之目的是擁段,他才不願為此出力。他隻是想利用府、院之爭,國會與內閣之爭,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張勳的目的是什麼呢?
當北京城發生府院政潮和督軍團要挾解散國會的時候,外間就傳出清室複辟的謠言。大家以為這隻是一個謠言,實際,複辟不是一種謠言。複辟的主角就是張勳。
張勳以一個北洋係的外圍而虎踞江南,袁世凱在日也讓他三分,可見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
民國成立了五六年,他和他的部隊一直留著辮子,影響很壞。袁世凱曾經幾次要求他和他的部隊剪掉辮子,但他根本不理,照舊我行我素。
他有他的政治主見,就是忠於清室,時刻想著恢複大清江山。
當北京城內發生府院糾紛,以及督軍團大鬨北京城時,他正緊羅密鼓地策劃清朝複辟。日本報紙對此都有揭露,可是一般人都未引起重視。大家以為袁世凱有那麼大力量,一搞洪憲帝製就一敗塗地,則誰還會傻到走袁的覆轍!
至於張勳呢?不知是他聽了哪位謀士的“高見”,還是自己悟出來的;竟斷定袁稱帝失敗,是因為在北方失去馮國璋,在南方失去陸榮廷。
他認為如果袁當時得到馮國璋的支持,北洋派就不會解體。袁也有足夠的力量對西南用兵,以武力統一中國,完成帝業;如果陸榮廷不在廣西舉兵反對帝製,蔡鍔所率的護國軍一定會被袁擊敗,反袁的力量將潰不成軍。
張勳既然有此認識,於是得出結論,認為隻要取得北馮南陸的合作,天下事便無不可為了。
他雖老粗,但他在徐州這一階段,卻極力交結文人。這些文人多數是遺老和複辟派,如前清翰林江西人楊增犖和劉廷琛,廣東人溫毅夫,貴州人胡嗣瑗等。
楊增犖和劉廷琛向張推薦京社黨入潘博為張的機要秘書。潘博是康有為的高足,有了這條線,康有為也和張拉上了關係。
有人說張勳搞複辟而身敗名裂,是上了潘博的當,這可能是高估了潘博的能量。但潘博這個善於搞陰謀詭計的政客,在張勳複辟中起的作用確是不能小視。
他在張身邊不久,知道張想拉攏馮國璋,便自告奮勇願意擔此任務。於是張便把潘推薦給馮,馮也給予了重用。潘在馮麵前不斷稱讚胡嗣瑗,馮被說動,聘胡為江蘇軍暑的秘書長。
胡嗣瑗(1869年—1949年),字晴初,彆字琴初,又字愔仲,彆號自玉,貴州貴陽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進士。精通史學,擅長詩詞、書法。點翰林後曆任翰林院編修、天津北洋法政學堂總辦,又曾充當直隸總督陳夔龍的幕僚。辛亥革命前後任江蘇金陵道尹、江蘇將軍府谘議廳長。
這也是個鐵杆的帝製派。
民國五年春,都認為陸榮廷的兒子陸裕勳是被袁世凱毒死,馮派潘博到南寧吊喪。潘在陸的麵前捏造了一個馮的意見“如果推戴項城為皇帝,反不如擁立清帝複辟。”
接著潘就向陸漫談天下大勢,認為如果徐州的張大帥,南京的馮大帥和西南的陸大帥聯結起來乾件大事,諸如複辟之類,一定不會不成功的。
陸榮廷城府極深,喜怒不形於色。他新遭喪子之痛,對袁傷心達於極點。雖根本不讚成複辟,隻是他心中願意各方都反袁。潘既然代表馮又代表張,隻要馮、張反袁,隨便怎樣反法都是好的,所以他耐心聆聽,卻不作表示。潘便先入為主地認定,陸是同道之人。
潘博回到南京後就去徐州見張勳,很肯定地告訴張說陸榮廷讚成複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