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張勳,字少軒,江西省奉新縣羅塘鄉赤田村人,一八五四年十月月二十五日出生。
張勳很小的時候就父母雙亡,爺爺也在他六歲的時候被太平軍殺死,從此孤苦無依。後來被一個退休官員收留,二十歲被推薦進入清軍。
一八八三年,在中法戰爭中,張勳雖然沒有立下什麼戰功,但是陣前不慌不亂,聽從指揮,被湖南巡撫潘鼎新賞識;認為他是一個勇敢的人,遂升他為六品管帶。
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中,張勳再一次“勇”了起來。在東北率一千騎兵與日軍死戰,激戰三天後終於成功擊退日軍,聲名鵲起。後來受袁世凱賞識,進入北洋軍事集團任營長。
張勳還是個講“義氣”和愛兵之人,這讓很多人追隨於他。中法戰爭的時候,張勳立了戰功,廣西提督蘇元春賞了他兩壇好酒。第二天,手底下士兵在小溪裡洗澡,發現溪水酒香四溢,原來張勳讓人將兩壇好酒倒入溪水中,讓手下都在酒香中洗個舒服澡。
甲午戰爭的時候,一名士兵受了傷,張勳立馬掏出皇上禦賜的鼻煙壺,將裡麵的名貴藥材敷在士兵傷口上。
周圍人急忙製止“這鼻煙壺可是皇上禦賜啊!”
張勳怒罵“人命關天,救人要緊!管他什麼禦賜!”
那名士兵大為感動,掙紮著又要返回前線。
因為張勳對手底下士兵非常好,甚至出現父子同兵的情況。(當然,由於太過縱容,致使張勳所部的軍紀太差,時常發生燒殺搶掠老百姓的情況)
不僅對軍隊,張勳對老家也非常好。赤田村的老鄉,張勳每家送一座大瓦房。在北京求學的江西籍學子,張勳都會給予獎學金。江西省第一任省長邵式平、共產黨的方誌敏、張國燾、許德衍等都受到過張勳的資助。而當年收留他的許家,張勳也予厚待。
他也特講哥們義氣。張勳進入袁世凱的北洋係時,並不是北洋武備學堂出身,所以相對段祺瑞那批核心圈子來說,不是嫡係。但因為人講義氣、豪爽,對北洋係的兄弟揮金如土,又年長幾歲,所以那批北洋將領都稱張勳為“大老哥”。
除了重情和哥們義氣,封建道德理念最重要的就是“忠”了,而張勳身上最不缺的就是忠了。可以說一個忠字,影響了張勳一生。
因為所謂的忠,雖屬於過了時的舊東西,但如果是忠於民主,忠於共和,儘管對民主和共和的真諦一無所知,但這個“忠”畢竟能指導他做正確的事。可惜,他忠於的是一個腐朽、沒落的王朝,這也就使他注定走上了不歸路。
前邊提到過,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的時候,山東巡撫任上的袁世凱參加“東南互保”,張勳曾多次和袁世凱請戰前去勤王。慈禧帶著光緒出逃返回京城時,迎接他們回京的,就是袁世凱指派的張勳。
當時張勳還隻是個團長,能有機會服侍當今聖上和太後,那是何等榮光!回京的這一路上,張勳鞍前馬後,晚上親自為慈禧站崗。
患難見真情,慈禧明白這樣的忠勇的人,非常稀缺,於是慈禧對張勳各種獎賞,禦賜不斷。一九零一年他被調北京,任宿衛端門禦前護衛,多次擔任慈禧太後、光緒帝的扈從。一九零八年,光緒慈禧相繼歸西,據說張勳哭的眼睛都流出了血。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前夕,張勳被任命為江南提督。雖然這個時候的提督無法與幾十年前的提督同日而言,但對於孤兒出生的張勳來說,那是無上的榮耀。武昌起義後,在各路北洋軍閥都順水推舟的宣布放棄抵抗,支持革命的時候。張勳率眾死守南京,維護給他一生榮耀的恩主清王朝。麵對氣勢如虹的革命軍,死扛一個月,“南京戰役”成為辛亥革命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在這次徐州會議召開時,外間盛傳是討論複辟,因此全國大嘩。張勳覺得時機還不成熟,便於六月十日給北京陸軍部次長田中玉、巡警總監吳炳湘公開否認是討論複辟。
電雲“勳在前清受恩深重,而袁大總統二十年知遇之感,尤非恒泛,故居常每對人言,君恩不可忘,知遇之感不可負,第此純係私感。至大勢所趨,則勳素以國家為重,萬不肯以一毫私見屬於其間,今者國家多故,變出無常,適勳邀集各省代表在徐集會,並有謠傳謂勳主張複辟,實無其事。勳蒸印。”
參加徐州會議的原來隻有奉、吉、黑、直、豫、晉、皖七省代表,會議後張勳繼續吸收各省北洋軍閥參加,因之九省同盟及十三省區大同盟的傳說盛行一時。
加入同盟的軍閥,儘管抱有各種不同的目的,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利用這個同盟來保障個人的權利和地位。
除了參加的軍閥而外,還有帝製派和政治陰謀家在幕後興風作浪。他們也各有目的,有的企圖推翻共和製度,以便恢複舊製度,有的則是利用軍人作為政治鬥爭的武器。
除徐州而外,天津也是一個策動政治陰謀的大本營,不時的傳出推舉段祺瑞為副總統、以徐世昌為內閣總理以及驅逐黎元洪、擁戴溥儀複位的各種不同主張。
天津、徐州之間經常有秘密人物往來,傳說徐世昌也曾秘密到過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