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七月十五日,段祺瑞在北京正式組閣特任汪大燮為外交總長,段自兼陸軍總長,劉冠雄為海軍總長。
十七日繼續發表閣員名單,特任湯化龍為內務總長,梁啟超為財政總長,林長民為司法總長,張國淦為農業總長,曹汝霖為交通總長,範源濂為教育總長。這個內閣中,研究係占了五席,是外交、內政、財政、司法、教育。梁啟超得到了以前求之不得的財政總長。對研究係而言,這是極盛時代。隻是,到達高點後或許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林長民(1876—1925),字宗孟,漢族,福建閩侯(今福州)人。清末翰林林孝恂之子,才女林徽因的父親,烈士林覺民的堂兄。福建政法專門學校(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和福州二中的創辦人,第一任校長。
一九零二年赴日本留學,於日本私立第一學府早稻田大學學習研究政治、經濟。一九零九年回國,執教福州法政學堂。是年福建省諮議局成立,被聘為秘書長。
武昌起義後赴上海,以福建省代表參加獨立各省臨時會議。次年初臨時參議院成立,為秘書長,參與草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參與組織共和黨,擔任乾事之一。
一九一三年被推為眾議院議員,四月任秘書長。五月參與將共和黨與民主黨、統一黨合並為進步黨,任政治部部長,擁戴袁世凱為正式大總統。次年任北京政府國務院參事。
範源濂(1875—1927),字靜生,出生於1875年,湖南長沙府湘陰縣(今湖南省嶽陽市湘陰縣)人,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早年就學於長沙時務學堂。參加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習,之後進入日本法政大學法政科。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回國,在北京任學部主事,並創辦法律學校和殖邊學堂。一九零五年後任清廷學部主事、參事,參與創辦清華學堂。辛亥革命後,曾任教育部次長、中華書局總編輯部部長。
也是在七月十七日這一天,國務院下令嚴緝康有為、劉廷琛、萬繩栻、梁敦彥、胡嗣瑗。而真正的罪魁禍首張勳,隻受到免職拿辦的處分。
據說張勳托庇於荷蘭公使館時,手裡拿著一份《複辟實錄》。
有說這《複辟實錄》分二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徐州會議紀錄,是由幕僚根據回憶補寫的;第二部分為北洋軍閥讚成複辟的函電,共計八十二件。
在張看來,手裡有了這些文件,便可以有恃無恐。
好像還真有人做賊心虛,王占元、張懷芝、張作霖等人紛紛致電北京政府,要求對張勳寬大處理。
段祺瑞除了在形式上曾向荷蘭公使要求引渡外,也無其他行動。
北洋派三領袖之一的王士珍自覺無顏見人,他的兩個老朋友都有功於民國再造,而他卻變成複辟的附從。他準備回正定原籍隱居,段祺瑞聽了後,馬上跑到他的寓邸安慰他,力勸他繼續擔任參謀總長。
王士珍之外,北京軍警長官江朝宗(步軍統領)、吳炳湘(警察總監)、陳光遠(第七師長)等附逆無罪,而且維持北京秩序有功,均不追究。江朝宗是段所不歡喜的人,調為迪威將軍,步軍統領則調第八師長李長泰繼任。
複辟犯馮德麟因張作霖的保釋電而獲得自由,馮已經身敗名裂對張不構成威脅,張正好賣個人情。
張鎮芳、雷震春雖沒躲過牢獄之災,但兩人在獄中獲得優待。可自備菜肴,且特準吸食鴉片。
馮國璋於八月一日抵北京。
黎元洪本避住法國醫院,因馮抵京後要來看他,便回到東廠胡同迎接。
馮抵京當天就去見黎,兩位總統相見,互相客套一番。馮殷勤地要迎黎回任總統,黎卻說了許多眾望所歸的話請馮繼任。
馮這次拜訪,隻坐了半個鐘頭就走了。黎送馮走後,仍回到法國醫院去。
段不願意讓黎複任總統,卻也並不希望馮繼任總統,他本想暗示北方軍閥推舉徐世昌為臨時總統。可是他的計劃還未啟動,北方軍人們不識段的心意,即紛紛電請代總統入京執行元首職權。
倪嗣衝在電報中呼馮為“我大總統”,呼黎為“前大總統”。這樣一來,段不好意思不讓馮代下去,隻好作順水人情。
轉念想來,今後的總統隻是一個位高而無為的元首,馮當了這個毫無實權的總統,反而比在南京擁兵自重好得多。
馮國璋於是便正式坐上了總統大位。
馮國璋抵京時,清室派有代表到站歡迎。
八月四日馮特派內務總長湯化龍為代表答謝遜清皇帝派代表歡迎他的盛意。
湯見到溥儀時,恭行三個鞠躬禮,大聲地說“大中華民國大總統,謹派內務總長湯化龍,致謝大清皇帝,並敬問大清皇帝安好!”
世續代表溥儀也大聲地唱道“大清皇帝謹謝大中華民國大總統答禮的盛意,並回問大總統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