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平江是北軍攻湘作戰的輔助方向。在吳佩孚部向羊樓司發動進攻的同時,由張敬堯指揮的北軍約二萬人也開始向平江發起進攻。
平江古屬三苗國,秦屬羅縣,東漢末年設縣,後唐定名平江。
處汨水、羅水上遊,汨羅江自東向西貫穿全境,東與江西修水、銅鼓交界,北與湖北通城和湖南嶽州相連,南與瀏陽接壤,西與長沙、汨羅毗鄰。
地處幕阜山脈南麓,山巒起伏,地勢複雜,是長沙東北方的重要屏障。
護法聯軍在平江方向擔任防禦的部隊,有湘軍劉建藩部十八個營、謝國光部六個營、羅列開部八個營、李仲麟部五個營,共計四十餘營約一萬五千人。護法軍在通城至平江之間設置三道防線由詹家橋、梧桐山經九嶺至白米山為第一道,由大洲、倒流灘經張元嶺、梅仙市到桃花洞為第二道,由新市經平江至瀏陽為第三道。部隊以營為單位分散配置,因險設防。
三月上旬,張敬堯所部第七師和李奎元之第十一師、陳德修之安武軍各一部,在通城一帶集結完畢。
十一日,北軍分兵多路向平江進犯以第七師第十四旅旅長田樹勳為中央縱隊司令,率四個團由三埠橋經上塔寺、五裡牌、梧桐山、梅仙市向平江進攻。
以第十三旅旅長吳新田為右縱隊司令,率兩個團由詹家橋經長樂街向平江進攻。
以第四十二混成旅旅長張敬湯為左縱隊司令,率三個團經天嶽關、虹橋向平江進攻。
以安武軍陳德修所部五營為預備隊。
北軍發起進攻後,兩翼進展較為順利。
三月十一日,右縱隊擊退了防守花涼亭的兩營湘軍,推進到古米山、金家坳一線。
中央縱隊進占阿婆嶺、梧桐山,其第一團進至潭下時,遭到聯軍英勇阻擊。
十四日拂曉,在一營安武軍支援下,始將當麵聯軍擊退。
左縱隊於十一日進占麥市,次日攻占盤石鋪,直插天嶽關。至此,湘軍第一道防線全被突破。
天嶽關是平江北麵的重要屏障,“懸崖絕壁,高聳群山,鳥道羊腸,艱危萬狀”。護法軍占據山頂,嚴密防守。
三月十四日拂曉,張敬湯部在炮兵掩護下,分兩路強攻天嶽關。護法軍居高臨下,猛烈射擊,連續粉碎敵人三次進攻,斃傷敵營長以下官兵五百餘名。
十六日,北軍派第十一師之四十四團由楊芳林市進攻龍門關,得手後抄襲天嶽關之側後。同時派預備隊一營由絕壁攀藤附葛而上,與守軍展開白刃格鬥。護法軍兩麵受敵,遂放棄天嶽關退守梅仙市。
三月十八日,北軍繼續進攻,相繼占領了大洲、倒流灘、張元嶺、桃花洞等要地。
二十一日,田樹勳之中央縱隊進逼平江以北十六公裡之梅仙市。
該處奇峰突起,形勢險要,護法軍有六千餘人扼險據守。北軍連續發動進攻,激戰兩日,仍無進展。
張敬堯急令陳德修率安武軍由月田赴援,田樹勳亦令所部第二十七團迂回至梅仙市西南,襲擊護法軍側背,正麵部隊趁機猛烈進攻。護法軍腹背受敵,向平江撤退。
張敬堯不讓護法軍有喘息機會,除令正麵主力部隊冒雨追擊外,又令左縱隊司令張敬湯率一個團連夜向平江側後穿插,抄襲護法軍後路。
三月二十二日拂曉,穿插部隊進抵三陽市,搶占附近高地,猛烈襲擊護法軍側背。
護法軍後防空虛,又見嶽州已經失守,遂無心再戰,放棄平江南撤。
二十二日上午,平江為北軍占領。
在北軍瘋狂向嶽州和平江進攻時,駐長沙的湘桂粵軍“聯帥”譚浩明束手無策,無所作為。
在嶽州被占之日,譚曾發布安民告示,聲稱“嶽州小挫,兵事之常,本帥坐鎮,自有主張,……”
但到了二十五日,這位“自有主張”的“聯帥”竟驚慌失措,率所屬桂軍慌亂地撤離長沙。
原來,未聞槍炮聲便逃之夭夭,便是其的自有主張。
桂軍撤走後,長沙成為不設防的城市。
三月二十六日晚,吳佩孚第三師不費一槍一彈開進長沙,張敬堯部也隨後趕到。
護法聯軍平江之敗,除兵力對比居於劣勢外,同樣由於分散設防,單純防禦的結果。加上所守據點又忽視保障側後的安全,以致險要之地屢遭北軍迂回夾擊而被迫撤守。
對湖南的軍事行動,馮國璋的想法是“北軍對南的軍事行動以嶽州為止”。因此,北軍攻占嶽州後,馮國璋就想貫徹他的和平主張。
他認為嶽州既已收複,北洋派的聲威得到恢複,而桂係又願意談和,則何必一定要勞師動眾,對南用兵。
但他的主張正在擬成命令尚未發出時,攻占長沙的報捷電業已傳來,北軍的戰國再迅速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