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九日,又接到了督軍們的聯名電報。
電報以曹錕為首,包括長江三督在內,共有十五省、三特區的督軍,他們強烈要求段祺瑞再起組閣。
電雲“錕等互相約定,我公複任揆席,則同人誓當一致,共扶危局,否則亦惟從公高蹈,不問世事,全國安危,同人離合,均係我公一身。”
前方戰事的一帆風順,使主站派更加不可一世,主和派則更加被動。
這個電報,如同最後通牒,馮國璋沒有選擇,隻能低聲下氣地請段祺瑞應從眾命。
段卻還是不依不饒,仍表示“無意於此”。
馮指天發誓地表示一定擯棄前嫌,並且主動列出五個條件
(一)參陸辦公處仍然遷回國務院,以靳雲鵬為主任以代師景雲。
(二)國務院決議,總統保證不擅改一字。
(三)閣員由總理選擇,不必征求總統同意。
(四)公府秘書長由總理推薦。
(五)中央(指總統)致各省的電報,須由院方核發。
段看來是見好就收了,心裡雖痛快得很,但表麵上還做出盛情難卻、勉強接受的樣子。
三月二十三日大總統令準署國務總理王士珍辭職,特任段祺瑞為國務總理。
二十四日派張誌潭為國務院秘書長,二十五日參陸辦公處遷回國務院。
二十七日令張敬堯為湖南督軍兼署省長,二十八日令改海軍總司令為特任,以藍建樞為總司令。
二十九日令陸徵祥複任外交總長、錢能訓為內務總長、段芝貴為陸軍總長、劉冠雄為海軍總長、傅增湘為教育總長、朱深為司法總長、田文烈為農商總長、曹汝霖為交通總長兼署財政總長、吳鼎昌為財政次長。
吳鼎昌(1884-1950),字達銓,筆名前溪,原籍浙江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生於四川華陽縣。清末秀才出,曾任民國後《大公報》總辦,中交兩行首腦,著名實業家。
出生官宦家庭,早年就讀於成都尊經書院,
一九零三年四月獲四川官費留學日本,入東京高等商業學校,其間,加入中國同盟會。
一九一零年回國,執教於北京法政學堂。後任中日合辦本溪湖鐵礦局總辦、江西大清銀行總辦。
一九一二年以後,曆任中國銀行正監督、袁世凱造幣廠監督、中國銀行總裁、天津金城銀行董事長、鹽業銀行總經理、內政部次長兼天津造幣廠廠長。
此外,吳鼎昌還以自己或其妻吳適雲的名義,直接興辦或參股民營企業,如周學熙在天津、衛輝等地設立的華新紗廠等。
一九二四年後曾擔任《大公報》社長十餘年,將《大公報》辦成中國第一流的報紙。
四月四日晉授曹錕勳一位,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授予張敬堯一等文虎章,二等大綬寶光嘉禾章。授予吳佩孚勳三位,二等大綬寶光嘉禾章。犒賞攻克嶽州和長沙的有功將士。
中國曆代有論功行賞之說,得賞之人也都容易攀比。在此次征南之戰中,戰功最卓著的當屬吳秀才,但隻被授予勳三位,二等大綬寶光嘉禾章。而更讓他寒心的是湖南督軍兼署省長一職被張敬堯取得。
這也沒什麼可奇怪,功勞都是當官的,官越大功勞越大,段祺瑞政府不會認為有什麼不妥,但卻因此而留下永遠無法彌補的禍端。
段祺瑞見湖南戰事發展順利,而瓊州的龍濟光和福建的李厚基都已出兵攻粵,由此確定了北軍下一步總的作戰方針“定湘、援龍同時並舉”,“虛攻衡寶,以掣敵勢。一麵陽出郴州援粵,陰由閩急攻潮惠,奇兵製勝”。
根據這個方針,除令浙江派一師赴閩,江西編一混成旅趨大庾嶺,以牽製粵軍,“遙增龍軍之氣”外,令在湘的北軍分三路向南推進。
以吳佩孚之第三師及一、二、三、四、五混成旅為中路,出長沙經湘潭向衡山、衡陽進攻。
以張敬堯之第七師及補充旅、混成旅為右路,由長沙經湘鄉、永豐攻寶慶。
原第二路軍之施從濱第一師、張宗昌第六混成旅、張之傑第二十三旅及李傳業安武軍十五營為左路,經醴陵南下,攻攸縣、茶陵;另調奉軍兩旅駐守長沙。
企圖於旬日之內占領全湘,然後直趨廣東。
新任參陸辦公處主任靳雲鵬和徐樹錚、吳光新、傅良佐四人是段祺瑞手下的四大金剛,四大金剛中以徐樹錚最能呼風喚雨。新任國務院秘書長張誌潭是徐樹錚很賞識的人,小徐原來做國務院秘書長時,張是秘書,一切大小事小徐都和張商量。
小徐曾告張國淦說“遠伯才氣高,我希望他將來可以接替我。”
段這次組閣後,小徐是扭轉局勢的大功臣,所以重要人事都是他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