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馮國璋到北京,本是討餉。原來北京駐軍共有四師,第十五師(師長劉詢)與第九師(師長魏宗瀚)駐防南苑,第十三師(師長陳進才)與邊防軍第一師(師長曲同豐)駐防北苑。
北京政府在皖係與安福係的控製下,對馮所節製的第十五師頗為歧視,積欠軍餉達七個月。
皖係企圖用經濟困殺這支馮的軍隊,迫使這支軍隊因領不到餉而嘩變,然後以叛軍罪名勒令解散。
第十五師為活下去,曾一度有向商家“借餉”的醞釀。
馮死後的第二天,第十五師便有不穩的消息,到了一九二零年一月初風聲更緊。
前門外廊房頭條胡同、大柵欄、前門大街一帶酒店紛紛關市,以防變兵前來“借餉”。北京政府得報後,急忙下令關閉永定門,將城內與南苑的電話網割斷,並令第九師嚴密監視第十五師。
後經王士珍出麵調解,由財政部緊急撥發軍餉六十萬,風潮才告平息。
第十五、十六兩師在馮死後改由陸軍部直接指揮,第十六師由南京移駐張家口,師長王廷禎被提升為察哈爾都統,馮的直屬衛隊六營則予以解散。
北洋大勢,在袁世凱死後即一分為二,二分為三。二是直係和皖係,直係以馮國璋為首腦,曹錕為副,長江三督為骨乾。皖係以段祺瑞為首腦,徐樹錚為中心,靳雲鵬、段芝貴、倪嗣衝、張敬堯、傅良佐、吳光新等都是大將。二而三是又添了一個奉係,後來居上,鼎足而三。奉係首腦是張作霖,王永江為謀主,楊宇霆、郭鬆齡、吳俊升、孫烈臣、張作相等都是中堅。
直係在馮國璋死後,曹錕自然成為首領,就連直係中舉足輕重的長江三督也唯曹馬首是瞻。而曹之所以??能穩坐第一把交椅,得力於他的愛將吳佩孚。
吳雖是一名師長,但他善審時度勢,一言一行都引起全國的關注。
段祺瑞本可以成為袁世凱的繼承人,成為整個北洋派的領袖。隻因他過於剛愎,不能容物,又偏信徐樹錚,遂失去大多數人的擁戴,隻好鞏固皖係以自重。徐樹錚自然是個角色,可惜太過專橫,又太露鋒芒,他對段的貢獻最大,也最拖累段。至於傅良佐、吳光新、張敬堯之輩,可以說都是段的負擔。
奉係的崛起,首先是占了地利,加上段祺瑞在和馮國璋明爭暗鬥時,徐樹錚拉張作霖和奉軍來對付直係,這便給奉係一個壯大的機會。張作霖和皖係在互相利用過程中,占了極大的便宜,這使得他的野心也快速增長起來。
當張覺得自己力量已可獨行時,便不願再繼續做為皖係搖旗呐喊的角色了。為擺脫皖係的控製,奉係打出的旗幟是清算徐樹錚。
和當年的袁世凱一樣,段祺瑞鑒於皖係的日益沒落,決定另辟新經,利用日本借款和日本軍火訓練新軍(參戰軍),作為自己將來統一天下的本錢。段在北洋派係以外成立參戰軍,其動機和目的,與袁世凱當年成立模範軍是一樣的。
民國八年六月,參戰軍改名邊防軍,後來發展到三個師四個混成旅。
外蒙古撤治後,徐樹錚儼然以“西北王”自居,與“東北王”張作霖分庭抗禮,這一來逼著張作霖去聯合直係。
張作霖和曹錕本來是兩雄不並立的,現在為了對付徐樹錚而聯合起來。因為徐樹錚太可怕了,他曾殺害過直係的幕後軍師陸建章,曾拉攏過張的部下孫烈臣,也曾著意勾結曹的愛將吳佩孚。
張作霖和曹錕都認為“此人萬萬不可得誌,此人若得誌,吾輩將無噍類矣”。
由於曹張的聯合,直隸、江蘇、湖北、江西四省和東三省共計七省便成立了反皖係的同盟。
七省同盟開始時並不反對段,他們的口號是“清君側”,就是反對段身邊的徐樹錚。他們希望段祺瑞能夠親賢人而遠小人。這所謂的小人就是指的徐樹錚。
在袁世凱時代,徐世昌就認定徐樹錚是個可怕人物,大徐和小徐從來沒有相好過。七省聯盟便因此而得到徐世昌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
段祺瑞和小徐是無法分開的。段的新“邊防軍”是小徐一手建立,同時抓在小徐手中,而安福國會又是小徐一手包辦而加以控製。如果離開了徐樹錚,段其實就是解除自己的武裝,等於“自毀長城”。
段既然不能接受七省聯盟的要求——清君側,於是局勢就惡化到不可收拾,因為七省聯盟的目的達不到,隻好走極端。
此時,皖係還有一個不幸之事,安徽督軍倪嗣衝病入膏肓。
倪雖算不上是一個多出色的人物,但在皖係中,比起吳光新和傅良佐總算成器多了。當年對付馮國璋時,督軍團便是以倪嗣衝為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