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紹興,簡稱“越”,古稱越州,地處杭州灣南岸,東連寧波市,南臨台州市和金華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錢塘江與嘉興市相望。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
紹興曆史悠長,新石器時代中期,這裡就有人類活動(考古稱小黃山文化),距今已有約9000年曆史。
據史載大禹治水告成,在紹興境內茅山會集諸侯,計功行賞,死後葬於茅山,茅山因此更名為“會稽”。
春秋時期,於越民族以今紹興一帶為中心建立越國,成為春秋列國之一。
戰國,越王勾踐大敗吳國,越國疆域拓展至江淮地區。至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興兵敗越,儘取故吳地並至浙江,越始“服朝於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吳越地置會稽郡”。
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刺史部,督察各郡,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
東漢,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置吳郡,今錢塘江以南仍為會稽郡。
三國,會稽郡隸屬於吳。
西晉,太康二年(281),以會稽地封於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複會稽郡,置東揚州。陳永定年間(557~559),會稽郡析山陰置會稽縣。
隋朝,開皇九年(589),廢會稽郡,改東揚州為吳州。大業三年(607),複為會稽郡。
唐朝,武德四年(621),改會稽郡為越州,置越州總管府,後改越州總管府為越州都督府,隸屬於江南道。乾元元年(758),廢越州中都督府,置浙江東道節度使駐越州,,號越州為東府。
北宋,熙寧七年(1074),設兩浙東路駐越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駐蹕越州,取”紹奕世之宏休,興百年之丕緒”之意,下詔從建炎五年正月起改元紹興,並升越州為紹興府。
元朝,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紹興府為紹興路。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複置紹興府。
清朝,設浙江省,紹興府隸屬寧紹台道。宣統三年(1911),並山陰、會稽為紹興縣。
有個成語謂之鐘靈毓秀,意為凝聚了天地間的靈氣,孕育優秀人物。用這個成語來形容紹興恐怕是再恰當不過了。
自古以來,留下的先賢和文人墨客的印跡可謂俯拾即是、斑駁可考。
治水八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的傳說,已經在這裡物化為氣勢巍峨的大禹陵廟,供千百年來的人們瞻仰憑吊。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越王勾踐在這裡的臥薪嘗膽,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在逆境中奮發。
還有與勾踐的故事聯係在一起的美麗動人的西施姑娘,生於斯而葬於此。
報國無門的大詩人陸遊,在這裡的沈園邂逅初戀唐婉,寫下纏纏綿綿的詩章——《釵頭鳳》。
唐代大詩人賀知章、《論衡》的著者王充、大器晚成的史學家章學誠、大書法家王羲之,在這裡也都有故事留下。
至於近代,更謂名人輩出。
徐錫麟、秋瑾、陶成章革命家,光複會創立者及領袖之一、劉大白詩人,文學史家,新詩開創者、魯迅、馬寅初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夏丏尊文學家、竺可楨科學家和教育家、著名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範文瀾曆史學家、周恩來、朱自清詩人、散文家、俞平伯詩人、作家、紅學家、錢三強核物理學家、袁雪芬戲劇泰鬥……
看這一長串薈萃的名人,紹興被譽近代中國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罕有的群星璀璨之地實至名歸。
在地理上背靠大陸,被深厚的大陸文明底蘊滋養,又瀕臨沿海地區,兼具開放的氣息,毫無疑問,紹興這種獨特的地理壞境,使其成為近代中國社會新思想的萌發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