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經許壽裳和魯迅的推薦,曾任紹興教育會長的周作人應聘來到北大。由於時逢學期的中間,不宜開設新課,蔡元培先安排他到附設於學校的國史編篡處任職。新學期後聘其為文科教授,講授《歐洲文明史》等課程。
緊接著,曾繼嚴複之後被任命為北大校長而沒到任的章士釗,應聘為文科教授,主講邏輯學,並兼任學校圖書館的主任。
在此期間,蔡元培曾函請吳稚暉和汪精衛等人,希望他們來擔當學監和教學等工作,但他們都因故而未能前來,隻有李石曾“惠然肯來”做了生物學教授。
這一年的8月,從美國學成歸來,因發表《文學改良芻議》而“爆得大名”的胡適,應召而來,被聘為文科教授。這是繼陳獨秀之後,又一讓北大校園產生較大反響的人物。蔡先生因聘到胡適而愈加興高采烈。他認為胡適“真是舊學遂密而新知深沉的一個人”。
9月,曾在北大代課的錢玄同和《新青年》撰稿人劉半農,先後出任文科教授。
11月,經章士釗推薦,李大釗進入北大擔任了原由章兼任的學校圖書館的主任。圖書,是大學的重大資源,同樣需要能者打理。
一時間,在蔡元培的網羅下,除了已經提到的陳獨秀、胡適、周作人、錢玄同、劉半農、李大釗、章士釗外,魯迅、高一涵、沈尹默、吳虞等新派人物也都雲集北大。使得北大的師資陣容,令人歎為觀止。
這批大師級的人物,不僅思想新,而且各有所專、學有所長。客觀地說來,這些人物其各自的貢獻,不是蔡元培和北大一個學校能夠包攬的。但如果沒有蔡元培和北大,他們也將無法彙聚在同一個旗幟下,各自也難以發揮那麼大的,影響社會思潮的能量。
不能否認,是蔡元培給這些人了北大這樣一個寬闊而高聳、得以施展所學的平台。
大量引進具有新知新思想的人,並不意味著蔡元培排斥“舊人”。很多思想守舊但是傳統國學功底深厚的學者也同樣受到蔡元培的重視,例如黃侃、劉師培、辜鴻銘、黃節、崔適、陳漢章、屠寄等人。
這時北大的文科老師中,一大批學術建樹頗豐的新老學者囊括其中,如馬敘倫、馬裕藻、朱希祖、陳大齊、陳介石、陳垣、孟森、杜國庠、馬衡、吳梅、章士釗、劉文典、陳寅恪、徐悲鴻、楊昌濟、沈兼士、馬寅初、陶孟和、王寵惠等。
北大的理科在蔡元培的領導下也像文科一樣人才濟濟,著名的教授學者有李四光、翁文灝、丁文江、任鴻雋、李書華、溫宗宇、王尚濟、孫雲鑄、陳世璋、俞同奎、秦汾、王仁輔……這批學者幾乎無一不是當時國內科學界的頂尖人物。
在延攬人才上蔡元培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最著名的例證是年輕的學者梁漱溟。
那時,梁漱溟是通過範源濂的引薦,慕名來訪謁蔡元培。他拿出自己的《究元決疑論》一文,求教於蔡元培。這篇文章蔡從《東方雜誌》上已經讀到過,作者對佛學的造詣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梁漱溟既沒有出國留學鍍金的經曆,也沒有國內的大學文憑,但他鑽研學術、富有創見的精神,讓蔡元培感到這個人是個人才。於是,時年僅24歲的梁漱溟被蔡元培招入北京大學,並給予他講師的職稱。
當梁漱溟後來成為一代大師——新儒家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時,他總是不忘強調是當年的蔡元培和北京大學栽培了他。
由於蔡元培在用人上打破了資曆限製,這一時期北大的教師隊伍迅速實現了年輕化。據1918年的統計,這時的北大教授平均年齡隻有三十多歲,其中不少隻有二十六七歲,這在中外大學的曆史上,都是不多見的。
要想讓北大變成真正治學的場所,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而這些名家也沒有辜負蔡元培和北大,在此以辛勤汗水與畢生所學,耕耘北大的學術沃土。
正如梅貽琦先生所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蔡先生為北大招聘了一大批響當當的大師級的教授,形成了北大濃厚的學術氛圍。
蔡元培還毫不留情麵地辭退不稱職的教員。英文係的青年教員徐佩銑被人稱為“探豔團長”,個人品質下流,即被蔡元培開除出校。繼而蔡元培又頂住壓力把一批不稱職的外籍教員裁撤出校,即使此舉引來當時英國駐華使的蠻橫乾涉,也毫不退讓。
這一時期,還有個插曲。一天,一個湖南來的年輕學生模樣的人,經人介紹找到蔡元培,請他給找個校工之類的工作,以解決在京的生活費用。
蔡元培從來人的談吐中,馬上看出這是個可造之才。沒有安排這人去作校工,而是和時任學校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商量後,在北大圖書館給安排了圖書助理員工作。
這個人就是後來對改寫中國曆史有重大影響的潤之先生。能夠在北大接觸到各種新思想,能夠讀到大量的書籍,對潤之先生的後來人生很重要。雖然,直到中國的紅軍完成長征後,潤之先生提及他在北大的經曆還憤憤不平。
他對到延安采訪的美國著名記者斯諾回憶道“我的職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項是登記來圖書館讀報的人的姓名,可是對他們大多數人來說,我這個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來閱覽的人當中,我認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運動頭麵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羅家倫等,我對他們極有興趣。我打算去和他們攀談政治和文化問題,可是他們都是些大忙人,沒有時間去聽一個圖書館助理員說南方話。”
那些個學者教授們,未必給潤之先生留下多好的印象,但對於蔡元培的幫助,潤之先生一直是牢記在心的。對蔡元培的人品和學識,潤之先生也一直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從這個小插曲中,我們不能不佩服蔡元培看人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