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美育_民國風雲人物演義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441章 美育(1 / 2)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談到蔡元培對中國教育所作的貢獻,不能不談及美育,而一旦談到美育,就一定會和蔡元培的名字聯係在一起。

在北大校長任上,蔡元培常說的一句話是“文化進步的國民,既然實施科學教育,尤要普及美育。”

他說“人的一生,不外乎意誌的活動,而意誌是盲目的,其所恃以為較近之觀照者,是知識;所以供遠照、旁照之用者,是感情……人人都有感情,而並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是由於感情動力的薄弱。要轉弱為強,轉薄為厚,有待於陶養。陶養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的作用,叫做美育。”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即通過培養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使我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

蔡元培是在中國提出美育的第一人(“美育”一詞也是由他譯自德文)。

在蔡元培看來,愛美是人類性能中固有的要求,“如其能夠將這種愛美之心,因勢利導之,小之可以怡性悅情,進德善身,大之可以治國平天下”。

美育的獨特功能,不僅在受美育的當時,能得到美的享受,可以“怡性悅情”,而且可以獲得審辨美醜的能力。

他在《美學觀念》中,把科學、道德、審美作了區彆“科學在於探究,故論理學之判斷,所以彆真偽。道德在於執行,故倫理學之判斷,所以彆善惡。美感在於欣賞,故美學之判斷,所以彆美醜。”所以,美育還具有提高人的審美判斷能力。

更進一層,美育還可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久而久之,就能培養“人人有一種美的精神,純潔的人格”。在他看來,要通過美育來培養一種美的精神,純潔的人格,才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根本目的。

1917年,蔡元培發表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講,針對當時一股要在中國掀起倡導宗教的思潮,提出中國不需要倡導宗教,可以而且應該以美育代宗教。他把美育和宗教作了優劣的比較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強製的;二、美育是進步的,而宗教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所以,我國隻能美育來代宗教,而絕不能以宗教來代教育。

早在德國留學,特彆是就讀萊比錫大學時,他就對美育情有獨鐘。

蔡元培在後來所寫的《自寫年譜》中說“我於講堂上既常聽美學、藝術史、文學史的講演,於環境上又常受音樂、美術的熏習,不知不覺的漸集中心力於美學方麵。”

他在德國,不僅聽美學課,而且知行並重,自己還學彈鋼琴、拉小提琴,把學到的美學付諸自己的人生實踐。

蔡元培從德國回南京,受命擔任臨時政府的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先調紹興同鄉許壽裳到教育部,許壽裳又推薦了一起在日本留學的周樹人魯迅,協助蔡元培在教育部推行美育。1912年,蔡元培公開發表了《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旗幟鮮明地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針中。

由蔡元培主掌的教育部,先是設在南京,後又遷往北京,許壽裳和魯迅也跟著到北京。魯迅是蔡元培在教育部推行美育的得力助手。蔡元培對教育方針的意見,由魯迅起草一個教育部文件,予以推行。

魯迅在教育部的任職,先是做社會教育司的第二科科長,後升任為社會教育司的僉事,主管的就是文博圖書和美術教育。

蔡元培所說的美術教育並不僅是視覺藝術的繪畫、雕塑等,而是含括所有的藝術,包括文學在內。

受蔡元培的委托,魯迅積極在北京實施藝術教育,向社會推行美育,甚至在暑假中還舉辦美術演講會。魯迅在暑期的美術演講就先後舉辦了四次,1913年發表的《擬播布美術意見書》就是在這些演講的基礎之上作了發揮寫成的。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對文學藝術總稱為美術的作用和價值作了較為全麵的闡釋。

到北大不久,蔡元培將藝術與美育納入北大教育係統,開設美學和美術史,親講美學。不止如此,他的更大目標是“欲謀全國藝術之普及”。

他在《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曆》中說到,在十年之間,“我講了十餘次,因足疾進醫院而停止”。

而美學之課在北大一直延續。他請留法回來的張競生來北大當專職教授,繼續講授美學課程。就在北大期間,蔡元培開始了《美學通論》的撰寫,寫出了《美學的對象》、《美學的趨向》等文。

在他之後製定的一整套教育改革方案中,藝術、藝術教育及美育占據了基礎性位置。在他看來,“美育為近代教育之骨。美育之實施,直以藝術為教育,培養美的創造及鑒賞知識,而普及於社會。”

這裡的美育的目標人群,並不局限於藝術專業人才,而是著眼於以藝術為業餘愛好、興趣或素養的所有普通人。

“渺小的個體找尋宇宙的本體,在被其接納與之合一的過程中獲得喜悅與安寧。這種超越性的體驗,過去人們往往通過宗教而實現。”

正是蔡元培,第一次為國人指出了,有一條叫做“美”的道路,一樣可以抵達。


最新小说: 彼岸花開!鬼祖現!三界齊跪拜 星戰之源甲紀元 太空大陸 籃球終點站 九個哥哥團寵我 咦?我不是變態嗎?怎麼成團寵了? 幽魂騎士王的地下城工程 人皇鎮淵 三興大漢:劉禪不思蜀 嬌軟丫鬟上位後,禁欲王爺寵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