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生可是能文能武,當年曾建有學生軍。
孫中山到北京的時候,就是北大學生軍擔任警衛。人稱“戎裝整齊,軍旗招展,帽徽上鑲‘北大’二字,陣營煞是威風”。
中山先生曾對汪精衛說:“想不到蔡元培人在海外,卻留下了一支威武之師啊!”
問題是現在學生可不是在打軍閥或者打帝國主義,而是打校長來了啊!這個威力也很可怕。
蔡校長終於被激怒了——為了從北洋軍閥政府那裡爭取辦學經費,北大的教授們已經奔波得筋疲力儘了。
於是,蔡先生乾脆走出了校長室,對學生們喊出了“決鬥”。
學生們對蔡校長還是又敬又怕的,看到他挽起袖子衝出來,不由得大吃一驚,紛紛作鳥獸散。
蔡元培對這場風潮深感惱火和痛心,他當天就寫下辭呈離開北大。總務長蔣夢麟,代總務長沈士遠,圖書館主任李大釗,出版部主任李辛白,數學係主任馮祖荀分彆刊登啟事,宣布“隨同蔡校長辭職,即日離校”。接下來,北大全體職員也發布《暫時停止職務宣言》,《北京大學日刊》也於當日宣告“自明日起停止出版”。
大家都與蔡校長共進退,你們能罷課我們就不能罷工嗎?
最終,通過胡適做工作,學生們認錯了,派了代表去請蔡先生。蔡先生消了氣,終於回校繼續任事。
隻有馮省三被開除。他想回來當旁聽生,找胡適幫忙,胡適無奈地搖頭,說我勸你好漢做到底……
學生也沒白鬨事,最後的結果是講義費緩收。總要有人為鬨事付出代價,馮省三終究還是被開除了。
魯迅對青年學生最是關愛,他與北大的學生馮省三關係很好。
有一次,馮省三拎著一雙破皮鞋來到魯迅的辦公室,說“喂,我的鞋壞了,你幫我拿到鞋匠鋪去補一下吧!”
魯迅真的就拿著這雙鞋去幫他補好了,回來後微笑著將鞋子還給他。馮省三也不客氣,穿上補好的鞋子,大搖大擺地走出門去。
對,就是這個馮省三。
據說,馮省三隻是個“替罪羊”,他是風潮發生後臨時參加的。當時正值第一、二時上下課之間,同學們看見校長室門口擁擠了一大堆人,不知何事,都來看熱鬨。馮省三也是在下課時來看熱鬨,從人堆裡不由自主地擠到校長辦公室的門前,這時他才知道是“反對講義收費”的事。也就是說,雖然他現場喊得很凶,其實並非真正的主持者。
對把馮省三開除之事,魯迅很氣憤。
1922年11月18日,他曾經為馮省三寫過一篇很短的、隻有幾百字的文章《即小見大》一文。他說,“這事很奇特,一回風潮的起滅,竟隻關於一個人。倘使誠然如此,則一個人的魄力何其太大,而許多人的魄力又何其太無呢……北京大學的反對講義收費風潮,芒硝火焰似的起來,又芒硝火焰似的消滅了,其間就是開除了一個學生馮省三。”
關於馮省三,有記載的東西不多,應該是山東平原人,家庭比較貧窮。在北京讀書,難免會遇到囊中羞澀的情況。魯迅經常在經濟上幫助馮省三。
1923年5月10日,被開除的馮省三離開北京,前往廣州到中山大學講授世界語。馮省三缺少路費,還找魯迅借了5元錢。
借魯迅的錢一般是要還的,這也沒毛病,所謂借債還錢天經地義。
但這件事魯迅在日記中寫道“省三將出京,以五元贈行。”
看樣子,魯迅已經做好了馮省三不會還錢的準備了。
此馮省三其人,情商肯定不高,換上彆人,恐怕不會乾出讓魯迅給修鞋這樣的事。
如果是換了一個人,魯迅恐怕會將馮省三的鞋子扔得遠遠的,可不知為什麼,魯迅這一次脾氣極好
後來,魯迅偶爾提及此事,會說“山東人真是直爽哇。”
1925年5月18日,魯迅還在寫給許廣平的信件中提到這件事“提起犧牲,就使我記起前兩三年被北大開除的馮省三。他是鬨講義風潮之一人,後來講義費撤去了,卻沒有一個同學提起他。我那時曾在《晨報副刊》上做過一則雜感,意思是犧牲為群眾祈福,祀了神道之後,群眾就分了他的肉,散胙。”
錢玄同有悼馮省三文,言道“我昨日早上看《晨報》,忽見周啟明君所登廣告,驚悉馮省三君竟於16日在廣東病故了,同日晚上得到10日省三從廣東寄給我的信。我在一天之中聽到他的死耗又看到他最後的信,很起了悼惜之感……”
而這是哪一年的事,筆者就不得而知了。
社會上對這場講義費風波議論紛紛,而個中情由和苦楚,隻有蔡元培和主事的諸君心理最清楚和無奈。
在政治、經濟狀況不足以維持公益事業的大環境下,求學難,辦學更難,誰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