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之萬鈞之勢!
天災和人禍,就像一對孿生兄弟。
如果沒有旱災,李淵龜縮在洛陽,支撐個十年八年都沒有問題。
其實就算鬨了旱災,洛陽百姓也不至於活不下去,可是多了十餘萬大軍,還有那些貪婪的貴族集團,百姓們就堅持不下去了。
平均算下來,每一位“貴人”就頂得上三、四十戶普通百姓所消耗的資源。這樣的“貴人”洛陽有多少?少說也有幾萬人。
偏偏他們還不事生產,等於是多了上百萬戶吃乾飯的。
災年下,百姓自己都養活不起,哪裡還能承受得起無節製的盤剝?
每天都有大量難民湧入大寧,洛陽周邊的村落許多都已經空了。
薑萬鈞也低估了“人禍”在災年對民生的破壞。
或許是出於恐懼,或許是出於貪婪,很多貴族,在災年對百姓的盤剝越發沒有節製。感覺就像,恨不能一口氣囤積一萬年都吃不完的糧食,以後子子孫孫都不用擔心糧食不夠吃。但是顯然那是不可能的,糧食保存不了幾年就會變質,再也無法食用。
那些千方百計囤積糧食的,要麼是等著發黴;要麼就是等著發財。
很不巧,這兩種人都不是薑萬鈞喜歡的。
薑萬鈞給刑部顏武下令,砍了上萬顆腦袋,才刹住車,控製了糧價。
應對天災,薑萬鈞差不多將能想到的辦法都用上了,興修水利,鋪路搭橋。
儘可能給百姓找事情做,不讓大家閒著。
有事做,有錢賺,有糧吃,這便可以保持國家的穩定,避免人心浮動。
應對人禍,薑萬鈞毫不手軟,原本不喜歡大肆株連的他,這一次也不得不祭出重典,官員犯法,一律罪加一等。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人殺得多了,近段時間,魏征的話越來越少,還時常走神發呆。
比起李綱等人,魏征還是太年輕,又是一個急性子。看著龜裂的大地,他恨不能化身成龍王,降一場大雨,以解燃眉之急。
偏偏底下的官員不僅不儘心配合,還經常扯後腿。迫不得已,魏征也隻能祭起了屠刀。
如果可以選擇,魏征真不想做一個喜歡殺人的宰相。
勵誌死後做“文正公”的他,感覺距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遙遠了。
那種夢想“裂開”的感覺,讓魏征常常陷入自我懷疑中無法自拔。
見到這種情況,沒辦法,薑萬鈞隻能將魏征叫到身邊來,再不做心理疏導,魏征就要被他自己給逼瘋了。
天災這種東西,彆說是現在,就是放到千年以後,薑萬鈞熟悉的那個世界,依然沒有更好的辦法,隻能在“防”和“救”兩個方向加強。
防,防患於未然。
薑萬鈞加大力度積極投入到水利建設中來,為的就是防患於未然。引進占城稻,也是防患於未然。
救,救災,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