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之萬鈞之勢!
商部拆分的程序已經啟動,馮治庭和薑孝恪兩人這段時間非常緊張。
皇上金口玉言,一直在履行當年對他們做出的承諾,因此兩家賺得是盆滿缽滿。
可也正因為這樣,他們成了許多人的眼中釘。這次商部拆分,不知道多少人盯上了他們的位子。
據說連長孫無忌都動了心思,不過被皇上給駁回了。
可對於馮治庭和薑孝恪兩人來說,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偏偏商部很多東西是經不起查的,他們能不緊張嗎?
“玄成,你這一次可是把他們嚇壞了。”政和殿內,薑萬鈞正和魏征兩人說著話。
與外頭的熱熱鬨鬨的氣氛相比,政和殿裡卻是冷清了許多。
魏征聽出了薑萬鈞對馮治庭和薑孝恪兩人的維護之意,他也頭疼,商部的事非常複雜,有些東西已經超出他所掌握的知識範圍了。
大寧眼下正通過商業手段,將周圍的國家和部落緊緊綁在大寧這艘船上。
這麼多使團來到長安,不僅僅是因為大寧擁有超強的武力,更多的還是因為“有利可圖”。
雖然魏征不想承認,但無可辯駁的是,今天大寧能有如此國威,商人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正如薑萬鈞之前所說,“大寧軍會讓敵人恐懼;中原文化會讓敵人敬仰;隻有利益才能讓敵人變成朋友,乃至變成自己人。”
周邊的四夷崇尚中原文化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但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看看頡利可汗就知道了,當頡利可汗重用中原人進行內部改革的時候,遇到了強大的阻力。
為什麼?
因為那些貴族明白,他們必須儘可能保持文化上的獨立性,才能保住自己的財富。
頡利可汗也明白這一點,但他需要通過向中原王朝學習,來強大自身。
當他們變得強大之後,就可以入侵中原,繼而將中原的一切據為己有,包括文化。
“經濟”,“軍事”,“文化”,這三個要素擺在一起,最吸引人的反而是很多人之前很容易忽視的“經濟”。
果然應了那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前一陣子,魏征得到皇上的授意,需要派駐一些官員和文人士子去西域,結果願意主動前往的少之又少,就連那些寒門子弟也不願意遠離長安這個權利中心。
偏偏佛門願意去,道門願意去,商人願意去,這是何故?
說到底還是利益啊!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若大寧不派人入場,那些地方慢慢就會被其他勢力給蠶食。前隋拿下了吐穀渾,可是短短幾年,前隋便失去了對那裡的控製。即便沒有朕,李軌,薛舉等人也會跳出來,這就是前車之鑒啊!”薑萬鈞也發愁,可是他自己又分身乏術,總不能親自下去治理地方,大寧那麼多郡縣。
“可是陛下,像馮治庭和薑孝恪這樣的官員……”魏征不是看不起他們的出身,實在是兩人根本不懂得如何治理地方,腦袋裡想的都是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