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虞晃案”——兼談朱詹_前秦書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前秦書 > 論“虞晃案”——兼談朱詹

論“虞晃案”——兼談朱詹(2 / 2)

垕又諷群臣,使由補為並州刺史。時由年方二十四,三四年間,自郡尉得為嶽牧,天下驚駭。由既臨州,索賂貪贓,巧取豪奪,家資遂以億萬計數,而布衣苦之。又專務產業,不事兵防,以是邊境居民,屢為韃靼所略。韃靼寇犯,由棄州南逃,以是並北諸郡,一時淪陷,朝廷時務抗胡,不遑治之。永皇二年,免由刺史,收付廷尉,以失職喪地,禁錮終身。?

對於這一點,身處當時的韃靼首領莫佩他的感受最為直接

七十莫佩他既為虞並州所破,頗憚畏之。虞並州既免官廢詘,事聞於莫佩他,其方在馬上狩獵,聞而仰首狂喜大笑,至於墜馬,左右急扶其起,問“可汗無恙?”莫佩他對曰“秦免虞晃,是親掘墳墓,自毀長城。我今雖墜馬,無礙也,而彼將墜者,其社稷江山也!此豈天助我乎?秦可滅矣!”?

莫佩他在得知虞晃被免官之後,直言東秦是在“親掘墳墓,自毀長城”,並認為“彼將墜者,其社稷江山也”、“秦可滅矣”,足可見虞晃被免官對於當時東秦北境邊防的影響。總之,“虞晃案”之後,東秦北境(尤其是並州地區)邊防極度廢弛,這是“虞晃案”的另一個間接影響。

(三)小結

綜上,除虞晃被免官、冉由擔任新一任並州刺史這一直接影響外,“虞晃案”還對東秦造成了門閥勢力膨脹和北境邊防廢弛等間接影響。而在後世史家看來,門閥勢力膨脹後的朝政腐敗墮落與北境邊防的極度廢弛,是東秦王朝最終滅亡的兩個重要原因

史臣曰穆宗之時,門閥墮落,賴其資第,坐至公卿。鄧灼虛靜,尚不為愆;至於冉垕、薛楚,結黨排貳,進同彈異,愛私者擢拔,忌恨者黜抑,遂使綱紀混亂,政序衰頹,東都之浸羸,此輩不能辭責也!?

爰及穆宗成皇帝,留心犬馬之事,肆意山水之間,怨讟興於黔首,邊防弛乎鄣塞。降及熹宗靈皇帝失禦戎旅,崩弑行陣,韃靼間隙,寇虐神洲,河北罹其荼毒,山東嬰厥禍難。?

(都雲令注曰)嗚呼,以臣觀之,光宗溘然登遐,捐棄烝庶,穆皇奉纂,默然垂拱。而門閥世族,玩珪金鑾;驕藩強嶽,裂土分疆;豪強莊主,侵貧兼弱;鄣塞邊亭,彌廢寖弛。以光宗之神資,稟曠代之權略,尚能條理中外,承平朝野;俟穆宗之怠倦,逢熹宗之顛覆,遂罹倒懸陸沉,人危披發。?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可以說,“虞晃案”的結局,為東秦王朝敲響了最終滅亡的喪鐘。

結語

綜上,秦穆宗即位初期,試圖依靠寒門人士來抑製門閥勢力,導致寒門與門閥之間的尖銳對立,是“虞晃案”爆發的大背景。“虞晃案”的經過,可以簡單概括為虞晃因為調發郡兵追擊韃靼時未及時將情況上奏給朝廷,被冉垕彈劾;朱詹試圖以“沙場之上”可以因時製宜為理由,為虞晃開脫;然而冉垕以虞晃進行戰略決策之時在“州境”之中,而不是“決機乎戎場”為由,堅持彈劾虞晃“擅為調兵”;最終彈劾成功,虞晃被免官。而“虞晃案”導致了東秦後期門閥勢力的膨脹與北境邊防的廢弛,則為東秦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餘論略談朱詹

作為秦穆宗初期寒門人士總代表的朱詹,他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

相比於那些衣冠累代的門閥,朱詹的家境並不突出,他“少貧乏”,隻能“常為人苦力”。但他卻並沒有甘於現狀,反而“頗耽學,每為人傭抄,以機讀書,故略有學識。”最終被舉為賢良,在永弘七年成為了一名“縣主簿”。與門閥世家人士二十歲左右便動輒以中六百石、六百石的官位起家相比,朱詹在三十歲這樣的年紀,起家官也隻不過是一個“比三百石”的主簿而已。

但是,朱詹卻不乏能力與品德。麵對劫掠行人的“賊首”鞠虎,朱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將其引上正軌,使其改邪歸正,親自為其改名“鞠悟”;在常山郡彆駕任上之時,“郡內人民好鬥,每有爭端,持械而殘殺,多有傷害。自詹就位,每和解勸導,以是日少,或偶有鬥者,每曰‘莫使朱彆駕聞我等負之。’”?在這時,恰好朱詹又碰到了秦光宗這樣一位善於唯才是舉的君主,於是,或許是因為看重朱詹的才能與名聲,或許也是因為希望能夠為剛剛當上太子、日後將要即位的秦穆宗組建一套以寒門才俊為主乾的東宮班底,?光宗任命朱詹為“太子中庶子”,輔佐太子(秦穆宗)。

於是,在秦穆宗即位之後,作為東宮舊臣的朱詹,在秦穆宗試圖以寒門人士抑製門閥勢力的機遇之下,被任命為尚書台令。當年那個“常為人苦力”、“每為人傭抄”的窮小子,居然一朝成為了東秦王朝權位最高的大臣,無怪當時“天下驚駭”。被委以重任的朱詹,並非有辜負秦穆宗的厚望,而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常晝夜不離台司,勤勉庶務,甚得稱職”。然而,習慣了由他們掌控高官之位的門閥世族,自然不能容許朱詹這種寒門人士,因此,以冉垕為代表的門閥人士不斷尋找機會,企圖擊敗朱詹。

最終,雙方之間的激烈較量在“虞晃案”中爆發,實力有限的朱詹最終在這場鬥爭中失敗,門閥人士贏得了勝利。此後,門閥人士不斷加緊攻勢。而朱詹早在“虞晃案”之後就已經“甚寒心,常慨歎於時”了,在“既不能保虞晃,策複不受聽”的情況之下,“遂憂憤,屢乞骸骨”,可見,此時的朱詹已經心灰意冷。雖然當年親手將他提拔到尚書台令的秦穆宗麵對朱詹的請辭,態度是“皆不許”,但事實上,隨著“虞晃案”的結束,寒門勢力被擊敗,可以看到秦穆宗的意誌也在逐漸消沉,秦穆宗與朱詹之間的關係也出現了明顯的裂痕

帝詔修泰樂宮、靜心宮於長安,詹以為長安宮殿已備,不宜增修;若實欲章國盛,惟營泰樂宮即可,帝不聽。

於是,高隆六年,門閥人士對朱詹發起最後一擊

六年二月,禮部尚書嚴南上書稱尚書台令朱詹屍位素餐,乞免之。禦史台令冉垕又以其多失法度於堂上,劾之。

麵對勢力強大的門閥世族,秦穆宗最終還是選擇了妥協,下詔罷免了朱詹,“詹遂還家,憂苦悲憤,閉門不出。”

從永弘七年到高隆六年,在這二十多年間,朱詹從一介“少貧乏”的布衣,先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尚書台令,又成為了一介“憂苦悲憤”的布衣。對於這二十多年,我們自然不能說朱詹的努力最終一切成空了,但毫無疑問的是,對於朱詹自己而言,這不是令他滿意的結果。

好在,儘管被彈劾罷官,似乎應當人走茶涼,但當朱詹重新回到他的家鄉時,還有人記得他,並準備好禮節前來拜訪,這個人就是當年朱詹親手將其從罪惡中解救出來的鞠悟。我們可以想見的是,至晚自永慶八年朱詹進京擔任太子中庶子之後,朱詹可能至少已經有十年左右的時間未曾與鞠悟相見。但是,我們也可以想見的是,當鞠悟前來拜訪之時,這位折戟沉沙的宰相,麵對這位當年的故人,心頭的喜悅與感慨一定溢於言表。朱詹與鞠悟之間的對話,成為《朱詹傳》中除對朱詹去世的記載之外的最後一處文字

先是其所喻賊首鞠悟已從良務農,聞詹還鄉,備禮過之,詹初不知其是悟,未為開門,悟乃大聲言曰“身是鞠悟,台相忘草民乎?”詹大驚且喜,遽為開門,揖謝曰“不聞仁兄遠來,迎待失禮,望仁兄莫怪也。”遂具饌與之延談,談及舊事生平,頗歡悅。悟問曰“台相後欲何為?”詹曰“無為。”悟曰“台相天下奇才,居閒在此,餘竊為社稷惜之。”詹笑曰“欲展鯤鵬,而長天為燕雀所據,不有我之可翔也。”

朱詹在起初不知道是鞠悟的情況下“未為開門”,我們可以推知,失敗後的朱詹似乎並沒有什麼心情迎接那些形式化的訪客,然而,當鞠悟高喊“身是鞠悟,台相忘草民乎”的時候,朱詹卻“大驚且喜,遽為開門”。一個是被彈劾下台、成為平民的前任宰相,一個是曾經做過山賊頭目的從良農民,?這兩個似乎不應該有什麼交集的人,此時此刻卻坐在了一起,“頗歡悅”地“談及舊事生平”,可以說,這是一個很特彆的場麵,像朱詹的人生一樣特彆。

朱詹的最後一句話——儘管是笑著說出來的,但看起來語氣卻很勉強,他說“欲展鯤鵬,而長天為燕雀所據,不有我之可翔也。”筆者私以為,在這裡,朱詹未必是覺得以自己的能力難以與這些“燕雀”爭奪“長天”,而是在他看來“這天下的燕雀如此之多,添我一個鯤鵬,又於天下何加焉?”

1參見張仕一《佞幸與寒門東秦光宗與穆宗時期對門閥勢力的抑製——兼談穆宗與東秦王朝》,2023年8月。

2(西秦)楊聆撰,(西秦)都雲令注《前秦書》卷63下《職官誌下·四台》中,尚書台的位置要在中書台之前,同時尚書台“在宮城之北”,坐北則朝南;而中書台“在宮城之西”,坐西則朝東;東秦初期也是由地位更高的聖王管恒擔任尚書台令,地位僅次於聖王管恒的明王劉停擔任中書台令(《前秦書》卷1下《高帝本紀第一下》),可見儘管尚書台令與中書台令品秩相同,但尚書台令要比中書台令地位更高。

3《前秦書》卷37《朱詹傳》。

4《前秦書》卷37《楊運傳》。

5《前秦書》卷38《冉垕傳》。

6《前秦書》卷38《嚴南傳》。

7《前秦書》卷37《朱詹傳》。

8《前秦書》卷38《薛楚傳》。

9《前秦書》卷38《薛臻傳》。

10《前秦書》卷39《劉萇傳》。

?《前秦書》卷39《冉由傳》。筆者注河東郡雖然屬司隸管轄,但按《前秦書》卷64之一《地理誌之一·司隸》“司隸既為中官,或事繁不暇治郡(注曰實以其人多門閥,無其才力心誌耳),以是河東或政隸並州,河內或政隸冀州,弘農或政隸雍州,非常製也。”可知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河東郡是有可能受並州管轄的。

?此外,地方上的寒門人士幽州刺史公孫赫也陷入到了與門閥的對立之中,《前秦書》卷40《公孫赫傳》“(公孫)赫治軍,往往散營而次,如可破者,然韃靼每攻,赫則能摧,以是韃靼屢敗,而時當軸以赫為朱詹所擢(筆者注此處的“當軸”應當指的就是當時與朱詹對立的門閥勢力),故常抑其功,幕僚每以為言,赫恂恂若不失者也。”

?此外,《前秦書·穆宗本紀》也有相關文字,但多與以上幾傳文字重合。

?《前秦書》卷37《朱詹傳》。

?《前秦書》卷38《冉垕傳》。

?《前秦書》卷39《冉由傳》。

?《前秦書》卷40《虞晃傳》。

?《前秦書》卷67《軍兵誌》。

?(西秦)沈藝撰,(西秦)皇甫佑注《東都世言》卷7。

?至於楊聆在能看到《東都世言》並在其他地方廣泛使用《東都世言》作為材料的情況下(關於楊聆在《前秦書》編撰過程中對《東都世言》的取舍等相關問題,可以參見張仕一《製造和睦從史料取舍中看楊聆對中興君臣關係的塑造——以〈前秦書〉與〈東都世言〉比較為研究對象》,2023年7月),為何在此對《東都世言》中相關文字置之不用,筆者私以為,楊聆如此取舍的原因在於首先,楊聆本人對東秦後期門閥人士的印象本就不好

史臣曰穆宗之時,門閥墮落,賴其資第,坐至公卿。鄧灼虛靜,尚不為愆;至於冉垕、薛楚,結黨排貳,進同彈異,愛私者擢拔,忌恨者黜抑,遂使綱紀混亂,政序衰頹,東都之浸羸,此輩不能辭責也!(《前秦書》卷38“史臣曰”)

史臣曰臣觀東都之季末,門閥豪橫,或背實於評論,或不法於京城。兵部之尚書,不識金戈;九卿之廷尉,偏情斷審。圈占山水,搜刮民脂,可謂得心應手;匡正朝綱,抗禦胡寇,實在滿目荒唐!豈惟前代之失乎?亦今時之鑒也。(《前秦書》卷39“史臣曰”)

在這種情況下,楊聆本人自然對東秦後期門閥人士有一定程度上的不滿心態,而其又對虞晃的遭遇表示同情

史臣曰楊玉、虞晃、公孫赫、肖果者,悉皇朝二永高隆年間(注曰二永,言永弘、永慶),抗禦戎狄胡夷於北州之所賴也。然虞晃以功免官,肖果久守難擢,蓋時政理衰頹,已不能止矣!(《前秦書》卷40“史臣曰”)

在這種情況下,楊聆自然會對虞晃的一些過錯進行有意識的掩飾,並且借此體現以冉垕為代表的門閥人士徇私枉法的無理行徑,從而通過史料取舍,塑造出虞晃的無辜形象和冉垕的奸惡形象。

?《前秦書》卷37《朱詹傳》。

?《前秦書》卷37《朱詹傳》。

?《前秦書》卷37《楊運傳》。

?《前秦書》卷39《冉由傳》。

?(西秦)沈藝撰,(西秦)皇甫佑注《東都世言》卷7。

?《前秦書》卷8“史臣曰”。

?《前秦書》卷70《史家誌》。

?《前秦書》卷70《史家誌》。

?《前秦書》卷37《朱詹傳》。以下引文無特殊說明處皆出自《前秦書·朱詹傳》。

?除朱詹外,秦光宗為秦穆宗安排的太子洗馬楊運也是寒門人士。

?《東都世言》卷6明確記載當時朱詹所在郡(常山郡)因為“郡中多峰嶂”,因此“山胡中有惡狠者,每煽動胡夏,虜劫往來”,可以推知鞠悟起初應當屬於山賊。


最新小说: 遊戲異界:你是玩家?我是誰? 植物莊園 要說蟲王有老公,他又爭又搶 致命偏寵:夫人是個馬甲大佬 末世團寵:我靠桃源係統養全家 我刷人類進化史,祖宗全破防 戀綜鹹魚,但頂流總想和我炒CP 末世:我綁定了半屍係統 重生之姐妹抖音逆襲路 為愛讓我放棄編製?我走你哭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