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不過到了後來,科舉慢慢被士族門閥壟斷,明算等科漸漸形同虛設。
大明建國以後,朱元璋也不是一味的要求學子去讀四書五經。
他在國子監開設的學科,很多就是十分專業且係統的,對各行各業的學習。
其中還包括農學等等學科,旨在教會這些未來的官員,到了地方彆連地是怎麼種的都不知道,那還能當個屁的好官?
隻不過朱允炆登基以後,國子監也徹底淪為隻講四書五經,其他均被摒棄的清談之所。
蘇謹要做的,不過是將老朱留下的那點東西拾起來,去掉一些不合理的,再結合自己圖書館的知識,成立改良後的書院。
這家書院的主要目的,不是改變學習的內容,而是提供更多學習的機會。
他心裡清楚,要想不被士族壟斷知識,最終形成門閥,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全天下百姓提供學習的機會。
雖然自宋以來,科舉就不再是士族獨斷的晉升之路,但往往現實決定,能讀書中舉的,家境一般都不會太差。
畢竟,要供養一個脫產學習的生員,可能舉一家之力都做不到。
所以蘇謹的策略就是數道並舉,鼓勵開荒,推廣新種,增收增產,促進貿易,想儘一切辦法,增加百姓收入。
這方麵,魏圭和陳亞做的一直都不錯,僅僅用了一年,就已頗見成效。
而另一方麵,則是要求各府各州,至少在州一級的治市,至少建立一家免費的蒙學堂。
學堂不止全免學生學費,還免費提供早中兩餐。
如果家裡住的遠的,還提供宿舍免費入住,且包一日三餐。
一麵想辦法給百姓增收,一麵又給他們減免學習的成本,成效自然很高。
但他的成效越高,那些士族就越坐不住。
隨著玉米、土豆、紅薯這些高產作物流入,不管這些東西好吃不好吃,至少百姓在土裡刨出來的食物,能讓他們墊飽肚子之餘,還能有些富餘補貼家用。
這也意味著,士族想通過饑餓、災荒,大肆放貸從而兼並土地的美夢,一點一點被敲的粉碎。
況且,隨著高產作物不斷種下、生長、收獲,土地也會變得越來越不‘值錢’。
以往需要三畝地,可能才夠一家老小吃個半飽,現在可能隻需要一半,甚至更少的土地,就能讓全家吃飽。
這些,還隻是觸犯了他們的當時利益。
但學製改革,無疑是舉著鋤頭,不,按照蘇謹推廣的速度,這已經不是舉著鋤頭,而是拿著大炮轟他們的祖墳。
現在大明朝堂的官員,以兩淮、江西一帶的最多,是為什麼?
除了受這些地方學風影響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土地肥沃,是養育士族的沃土。
可是照著蘇謹這樣搞下去,不出十年,士族子弟的人數就會越來越少。
而取而代之的,就是他們以往瞧不上的泥腿子,和那些狗一樣的小農戶。
這樣的矛盾,絕不是相互退讓一步就能解決的,注定是不死不休的結局。
之前,路確的推廣任務完成的還算順利,畢竟越靠近應天的地方,掌控力就越強。
但隨著他漸漸遠離京城,剛到河南的地界,阻力就接二連三的接踵而至。
直到他到了開封府後,積壓已久的矛盾,終於在這片土地上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