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咱有了晉國公輔佐,彆說是一個小小倭國,反攻大明都不是夢!
有了這位煞神的存在,可保百年無憂!
而你們居然每天想的,是怎麼弄死他?
不過這都不關他的事,隻要有了晉國公的保證,他就王位無憂矣。
不過他卻沒想過,蘇謹確實講信用,說出來的話也算話,但他算計人的本事,也是一流...
當初蘇謹提出戰勝後,李朝需要付出的代價,或者說條件,每一條都是經過精心算計過的。
比如說,要求李朝允許大明派遣‘實習’官員,前往李朝曆政、學習這一條。
李芳遠狂妄自大的認為,這是大明覺得他們的律法很完善,想要派官員來學習。
尤其是派遣官員的俸祿由大明承擔之外,每年還會額外付給他們‘學費’,更是讓他覺得自己占足了便宜。
實際上他卻不清楚,蘇謹究竟打的是什麼算盤。
再看看另一條,大明將出資在李朝建立學堂,一應學雜費用亦由大明承擔。
學堂學子可參與大明科舉,並可在大明或李朝為官。
李芳遠覺得自己占足了便宜,這不就是大明在免費幫他培養官員嗎?
可他卻沒想過,蘇謹看到的可不是眼前這一點點的利益。
多少年後,這些大明學堂教出來的學生,將充斥整個李朝。
他們所說所學所用,皆是之乎者也,到了那個時候,李朝還是李朝嗎?
同化,建立一個共同的文化圈,才是蘇謹的目的。
為什麼歐洲那麼多年打來打去,始終都融合不起來?
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信仰和文化的衝突。
蘇謹的謀算很簡單,他不在乎管理李朝土地的人姓什麼,他隻在乎這片土地上,認同的文化是什麼。
這就是泱泱華夏,曆經五千年的不斷征戰、割裂,最終還能融合在一起的根本原因。
而令李芳遠唯一覺得不爽的,是蘇謹要求李朝成立市舶司後,必須拿出五十年的稅收權,作為大明出兵的軍費補償。
且定稅權在大明手中。
他隻覺得蘇謹貪心,自己吃了點小虧,卻不懂這定稅權一旦到了彆人的手裡,又代表著什麼。
而最令他不爽的一點,就是大明要求在李朝全境駐兵,設置衛所,尤其是海港碼頭,必須交由大明庇佑。
蘇謹的理由很簡單,若是沒有明軍在,誰知道哪天你們會不會又被彆人痛揍?
這個啞巴虧,李芳遠不吃也得吃。
蘇謹的意思很清楚,李朝的城池將來會全部交還給他,並且不會派出一兵一卒參與城防。
但話說的好聽,可是城外正在建設的那一座座大明軍營,又算什麼?
他倒是接管城防了,但自己的臥榻卻在大明的火炮射程之內,這他喵行房的時候都得多打幾個哆嗦。
但這一切,儘管李芳遠再不樂意,也得捏著鼻子認下。
就算他不同意又能如何?
惹怒了晉國公,他老人家萬一不管了,徐輝祖拎著大炮接管王宮,也不過眨眨眼的事...
對於遠方那場看不見硝煙的政鬥,李芳遠一時之間也有些恍惚,究竟是該盼著蘇謹贏,還是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