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棣眼裡,交趾的內亂不過是些叛賊騷擾,根本沒有能力大舉反攻。
柳升隻需步步為營,一點一點去剿滅就足以,最多拖慢一些交趾發展的腳步。
至於呂宋王和澳島海賊,在沒有足夠的補給和支持下,被消滅也不過是遲早之事。
最多就是被綁人質在手,處理起來有些麻煩罷了。
這些交給蘇根生去慢慢處理即可,還不需要他永樂大帝出手。
唯一麻煩的,其實還是倭島。
這幫羅圈腿小矮子,謹小禮而忘大義,禮義廉恥天天掛在嘴邊,卻從沒有記在骨子裡。
這幫家夥還是典型的牆頭草,兩邊倒,哪裡強就跟哪裡混,等把人家的東西偷到手,馬上翻臉不認人。
一旦被自己慕強的對象露出疲軟的一麵,立即就會張開血盆大口撲上去撕咬,狠狠的搞他,絕不留情。
不過這次倭國內亂的根源,蘇謹種下一部分因。
當初約翰敗退以後,按照朝中眾臣的想法,無非就是對小倭子狠狠懲戒一番,就甭搭理他們了。
但蘇謹的態度卻十分強硬,一定要在倭國駐兵、派出衛所駐紮,甚至讓年輕的官員前往曆練、參與管理。
這無疑是把這幫小矮子逼到了牆角裡。
朱棣也想不通,為什麼謹弟會那麼恨這些小矮子?
不就是一個破島嗎?
你說海峽重要,咱們把海峽控製權拿到手裡不就行了?
何必勞民傷財、費時費力的參與管理,甚至同化他們?
蘇謹的高壓策放在李朝沒有問題,就李芳遠那慫包蛋子,哪敢和大明叫板?
但這些小倭子不一樣,從一開始就不服大明的駐兵,許多幕府根本沒有歸順的打算,暗中不斷積蓄力量,尋找機會作亂。
這不威爾斯派人一上門,就有如屎殼郎遇到了臭狗屎,一拍即合,才有了後來的事。
大明看似控製了倭島,但實控的區域並不算大,都集中在京都附近及南部沿海諸港。
主要是其他地方實在太窮,在明人眼裡就跟村子一樣,壓根瞧不上眼,自然懶得去管。
而這些地方,就潛藏了大量的幕府餘孽和叛軍。
如今被幕府叛軍打了個措手不及,駐紮在京都附近的明軍,隻能暫時向南部港口控區撤離。
而短短時間內,大明很難對倭島民間完成同化,一時間叛亂如烽火而起,處處都是硝煙。
但這些人不全是幕府反抗軍,還有盜賊、悍匪、海盜,以及彆有野心的勢力、宗族。
總之,如今的倭島就是一鍋亂麻,打成了一片。
不過蘇根生的處置辦法,倒是讓朱棣另眼相看。
他沒有急著喊打喊殺,要為死去的同僚報仇雪恨,而是冷靜觀望著島上局勢。
東海艦隊被派去對馬海峽,也隻是為了保證航路暢通,以及臨海諸港不受攻擊。
至於他們內部作亂,就讓他們先打去,隻要不再攻擊大明的軍隊,就當沒看見。
等到他們實力暴露的差不多了,消耗的差不多了,再以雷霆之勢出手收尾,做那鷸蚌相爭後的漁翁。
反倒是西域、西北、漠北的戰局,讓朱棣有點頭疼,每一個決定都要下的十分小心。
聯眾軍氣勢洶洶而來,卻詭異的沒有急著對大明宣戰,反而先把奧斯曼和帖木兒滅了。
之後更是把戰火燒到了整個西部大陸,卻獨獨沒有和大明發生任何衝突。
慢慢的,朱棣咂摸出來味兒了。
用戰略的眼光去看這幫孫子,絕壁是高看他們了!
哪怕換上了高精尖的武器,這幫孫子骨子裡還是那群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