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紀元和小時製推行已有數日,翰林院官員大多已經掌握了。此時他們就按朱由檢定下的時間格式,開始書寫起居注。
朱由檢則命人拿著鐘表計時,自己思索順天鄉試可能存在的弊案,以及後續影響。
科舉是國家掄才大典,也是階層流通的渠道。
維持科舉的公平性至關重要,如果真的有弊案,他也不得不下狠手。
就怕動了崔呈秀,魏忠賢可能警覺。
所以朱由檢決定先讓徐應元處理,看看這個閹黨的接班人會怎麼做。
暫時沒確定處理崔呈秀的辦法,朱由檢決定讓徐應元發揮,看他能不能和魏忠賢溝通好,解決這件事情。
如果實在不行,自己也隻能提前下手解決閹黨,然後親自上陣,和文臣爭奪權力。
『牽一發而動全身,如今可真是多事之秋啊!』
塞外有可能打仗,朝堂上不適合發生大變動。
他也隻能希望順利處置崔呈秀,先把兵部尚書的位子拿回來。
想著崔呈秀離職後誰能繼任兵部尚書的問題,朱由檢覺得如果廷推,被推出來的多半仍是閹黨。
如果不廷推的話,他的權威不足以用中旨任命官員。
這樣就隻剩下一個選擇,召回致仕老臣,用那些老臣的威望,讓他們獲得任命。
徐應元曾提議召回孫承宗、袁可立,這兩人和朱由檢的老師劉漢儒有點關係,可以找借口召回來。
但是孫承宗名列東林黨,致仕前又是中極殿大學士,召回來就是內閣首輔,變化實在是太大了。閹黨沒有倒台前,不能把他召回來。
大明的內閣首輔並非皇帝任命,而是看入閣先後、殿閣加銜,根據資曆確定。
雖然皇帝能更改閣臣的殿閣加銜,選擇中意的人做首輔,但是通常不會破壞慣例做這樣的事情。而且以朱由檢此時的權威,也不可能做到。
更何況四殿二閣大學士中,中極殿大學士已是最高,現有內閣四人和孫承宗都是這個加銜。朱由檢調整加銜的空間,根本就不存在。
如此一來,孫承宗這個天啟二年入閣、天啟五年晉升中極殿大學士的致仕閣臣一旦回朝,那就會排在天啟五年入閣、天啟七年晉升中極殿大學士的黃立極之前,成為內閣首輔。
這對朝堂格局的變化實在太大了,朱由檢在打倒閹黨前,根本就不敢召他回朝,免得閹黨警覺,提前和自己翻臉。
所以召回孫承宗的念頭朱由檢隻是想一想,便拋在了一邊。相比孫承宗來說,袁可立這個加兵部尚書致仕的人,被召回的難度要更小點。
袁可立雖然被一些人看做孫承宗一黨,他本人也和很多東林黨人交好。但是閹黨定的東林黨名單,其實並沒有他,甚至上個月敘三殿功的時候,還給他加太子少保。
這個人其實是中立派,並不怎麼被閹黨敵視。他致仕的原因,除了閹黨想掌控兵權外,更多的是因為和毛文龍鬨矛盾,心灰意冷不想乾了。
想要把他召回來,還得想想辦法。
仔細查過袁可立的履曆,朱由檢發現這個老臣很有能力,在平定白蓮教、創建東江鎮上都曾立下功勞。
袁可立創建東江鎮、從海路威脅後金的設想,也符合朱由檢對後金的戰略。
他打算想辦法彌合袁可立和毛文龍的矛盾,把袁可立從家裡召回來。
塞外可能大變,後金正在崛起,朱由檢對閹黨掌控兵部毫無作為實在難以忍受,決定如果真有鄉試弊案,那就乘機趕走崔呈秀,換袁可立這樣有能力的大臣擔任兵部尚書。
《明史》:張四知者,費縣人。天啟二年進士。由庶吉士授檢討。崇禎中,曆官禮部右侍郎。貌寢甚,嘗患惡瘍。
十一年六月,廷推閣臣忽及之。給事中張淳劾其為祭酒時貪汙狀,四知憤,帝前力辨,言己孤立,為廷臣所嫉。
帝意頗動,薛國觀因力援之。明年五月與姚明恭、魏照乘俱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