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
“三哥,不知羞,咯咯咯。”
坐在馮氏旁邊的韓幼娘,也就是韓珣的親妹妹,今年七歲,早就開始讀書識字了,自然知道自己這位許久不見的哥哥是在自賣自誇。
因為上次回來,韓幼娘才四歲,這就導致她現在對自己這位哥哥的印象有些模糊了。
一些零散的記憶中,隻記得三哥帶她玩捉迷藏、蕩秋千、買糖葫蘆、折紙等,因為這些溫暖的記憶,所以說話才大膽了一些。
“呦,這是誰家粉雕玉琢的小姑娘,怎麼和我妹妹幼娘長得這麼像呢?快過來讓我瞧瞧。”
“哈哈,三哥,我就是幼娘。”
“呀,原來你就是我家幼娘啊。”
“哈哈哈。”
“二郎,彆逗她了。”
“幼娘的記性真好,和她三哥一樣聰明。”
一家人在正廳隨意的聊著,韓珣找了幾件他在路上見到的奇聞軼事,講故事似的和大家聊了聊,偶爾穿插一些當地的風土人情。
因為家裡人大都長居上京城內,對外麵的了解更多的還是從書本上,或者氏市井中,這些遠沒有韓珣聲情並茂說書似的有趣,因此,大家總能被他有技巧的語言逗笑。
之後,韓珣漸漸變成了聽眾,坐在那裡聽幾位長輩嘮家常,他則是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麵前的韓幼娘身上。
可能是韓幼娘找到了當年騎在哥哥脖頸上,滿院子跑的感覺,這麼一會,就撲在了韓珣的腿邊,小嘴“叭叭叭”的說個不停。
韓盛和蔡氏今天前來也隻是向看看韓珣這個許久沒見,有些想念的侄子,看到韓珣一切都好,也就放心了。
又聊了一會後,兩人不打算再打擾嫂子和侄兒敘母子情,便起身離開了,韓珣見此,親自送兩位長輩出了內儀門。
“原以為二郎一個人生活在外麵,性情難免會逐漸變的孤僻一些,現在看來,倒是我想多了,這孩子的性情一點沒變,還是和以前一樣的明朗。”
蔡氏緩緩的跟在打燈婢的女身後,言談之中帶著一絲欣慰,自家的孩子當然是希望他能平平安安的,越來越好。
但是,韓珣離家的時候實在是太小了,僅僅六歲而已,因此,她的那些擔心也不是不無道理,即使韓珣今天真的變成了一個紈絝子弟,過錯也不能全部推到他的身上,雖然受了不少苦,好在韓珣還是個好孩子。
“二郎是一個通透、聰穎的孩子,胸中自有丘壑,不用過多擔心,我們做長輩的在身後看著他就好。”
聞言,背手走在蔡氏一旁的韓盛如此說道,其實,如果說他心中一點擔憂都沒有那是不可能的,隻不過,他對韓珣的信心要更足一些。
必須要說的是,雖然,有時候他對自己這位侄子的言談舉止也會產生不滿,但瑕不掩瑜,甚至,他心裡認為韓家下一代能否繼續興盛就取決於韓珣。
“可惜,大伯對二郎一直有偏見。”
韓放之是韓家這一輩最年長的一個孩子,他的下麵有三個弟弟和兩個妹妹分彆是韓廷、韓珣、韓澈、韓幼娘和韓盈。其中,他最喜歡與韓珣相處,因為韓珣時常語出驚人,發人深省,隻可惜兩人相距實在太遠了。
“誰準許你背後議論長輩的是非!”
韓盛停下腳步,麵色一沉,轉身低喝一聲,說道“回去把《孝經》抄寫五遍。”
“是。”
韓放之顯然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不反駁,自覺的接受了父親對他的懲罰。
另一邊,韓珣陪著母親簡單的吃了點東西,期間,馮氏事無巨細的問了一些與韓珣相關的事情,日常飲食,生活起居,還有學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