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當球長!
十二日杜集戰鬥結束,老天爺連著下了三天的雨,永珹拔腿跑的很快,馮英廉的部隊在永珹跑出北京後才從長辛店抵進北京,沒有能抓到永珹的一根毫毛,還混了一個北京留守大營參讚的位置。r?a??n?en????.?r?a?n??e?n`o?r?g?到了十七日大隊的複漢軍抵到了一個清兵也沒有通州,次近北京邊上。
而在此之前,長辛店的英廉軍趕著永珹皇帝出逃的前後腳進入了北京城,在通州敗兵也一窩蜂的北逃後,就控製了整個京師周邊。這是一百二十八年前大明崇禎皇帝自儘的前一日。
據說那年的三月十九日,李闖的軍隊開進北京城,北京城的王公勳貴,文武大臣,除了極少數的幾人外,全部順服的跪地請降,正陽門都被人主動打開了。李闖軍隊攻入紫禁城唯一遇到的抵抗就是為數不多的內操武太監。
陳鳴明天就準備進入北京城。隻剩下一座空城的北京城自然不可能玩出百官跪服,萬民焚香迎接的把戲,但是被永珹皇帝任命為北京留守大營參讚的英廉,卻綁了自傅恒以下的數百滿軍旗大員和旗兵旗丁,自己跪在陳鳴的麵前,將傅恒等幾百旗人拱手奉上。
“未能活捉永珹,臣罪該萬死。”永珹的一時膽怯竟然讓他出乎英廉預料的提早奔往了承德,英廉這兩日已經不止一次在心裡痛罵自己,痛扇自己耳光。他就晚了那麼點,就那麼點!
一個天大的功勞就被他白白的放掉了。
雖然永珹身邊還有不少護兵,護兵中更有一部分是八旗新軍,但英廉軍隊裡也有複漢軍啊,還是複漢軍第一等主力第三師的部隊。而且最最主要的是,馮英廉他是出其不意!
戰鬥打響,即使真的沒能抓到永珹,也能留下一部分清軍。還能與複漢軍主力隱隱夾擊通州,在通州重新彙聚起來的清軍那可都是滿清的根本啊。就如陳鳴先前預料的一樣,通州的八旗步騎兵攏共就五萬多人,隻不過在加上了北京城裡的留守護軍後,兵力才增長到了六萬多。
“殿下要見一見傅恒嗎?”
“他沒有罵你?”陳鳴饒有興趣的問道。和珅是被英廉親自乾掉的,眼前這個臉上全是嗬嗬笑容的老頭子,內心裡可半點都沒有他臉上表現的那麼祥和無害。
馮英廉嘿嘿一笑,傅恒怎麼會沒有罵他呢。馮英廉祖上是沈陽人,隸屬內務府漢軍鑲黃旗,多少代人了都是滿清的一條好狗,他怎麼也料想不到今日這條老狗竟然會猛地噬主。
“見他作何乾。”對比傅恒這個五十多歲的老頭,陳鳴倒是對馮英廉的孫女更好奇,那可是和珅的大老婆啊。
“永珹把北京城都給搬空了。那翰林院的存書呢?”《四庫全書》韃子還沒有來得及編撰,可是北京城的《永樂大典》可是在翰林院中儲藏著的。雖然其中也有不少冊遺失了,但還一樣是寶貝。而且除了《永樂大典》外,那裡還儲藏著不知道多少從前明就流傳下來的珍貴文書文本。對於中國的文化來說,那裡卷帙浩繁的各類古版善本是比億萬兩白銀都要更珍貴的東西。
原時空裡,八國聯軍進北京那一年,翰林院被一場大火燒了個精光。誰也說不清楚這把火是誰放得。
兔子編撰的教科書裡自然將矛頭指向了八國聯軍,但是當網絡時代來臨的時候,翻案潮席卷整個網絡,當黑是一種潮流,,翻案是一種逼格的時候,無數磚家學者還有公知們都叫囂——那火是中國人自己放的。
有什麼理由來證明這把火是中國人自己放的呢?——有說是甘軍,有說是義和拳。
那‘證據’就是著名美國來華傳教士、記者雷德和當時法國駐華公使皮雄在內的諸多在華傳教士、西方學者、駐華外交官的記述,翰林院大火‘的的確確’就是中國官兵拳匪自己點燃的。
因為翰林院就挨著英國的使館麼。中國人想要焚燒翰林院來攻擊英使館。
陳鳴已經記不得自己那次看的那幾個讓他惡心的帖子的詳儘內容了,但他很印象深刻的是一個據說對翰林院被焚事件最為詳細可靠的記載,出自英國一個叫普什麼·威爾的記者,據說他是一個絕對正直的人,以‘見證’當時的真實情況為己任,每天各處觀察情況,將親曆目擊記成日誌,編輯成書,名為《庚子使館被圍記》。那書中就似乎在寫武俠小說一樣的寫道“昨日有一放火者,伏行如貓,用其靈巧之手術,將火種拋如翰林院,隻一點鐘間,眾公使居住之地英使館,頓陷於危險之域。中國放火人逃走之時籍樹及房屋之掩蔽,一麵逃走,一邊拋棄燒油之火具,亦有且逃且放槍者。”是啊,一邊隱蔽,拋棄作案工具,另一邊且逃且放槍!腦殘啊。
而另一個英國作家則又是另一個描述許多世紀以來,翰林院……它的大廳和庭院是中華學者精華的聚集地……那裡各處有華美的木雕屋簷。外交官們覺察到了這種危險(指被焚毀的危險)。但是他們覺得,中國人對學養、傳統和建築美的崇尚,會阻止他們以任何手段毀滅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古老悠久、收藏最豐富的圖書館!
多棒的描述,陳鳴到現在對這一段都記憶猶新。然後筆鋒一轉,這個似乎叫弗萊什麼的英國作家就看到了讓他吃驚的一幕外交官們的判斷再次被證明是錯的。中國人在翰林院點燃大火,他們有條不紊地一個庭院一個庭院地燒。當董福祥率領的h教徒們(指清廷“甘軍”)從上方的窗戶裡透越濃煙,猛烈開火的時候,怒吼聲淹沒了持續的槍聲。這座古老的建築在這怒吼中燃燒起火,就象一個易燃物……
兩個英國人,陳鳴就是站在公正的立場上都不知道該信誰了。何況他本身立場就不公正,他又不是學曆史的,他不知道當時的真實情況,隻知道有反駁的帖子說當時翰林院已在英軍的警哨之下了,在翰林院被徹底焚燒之前,有一次著火隻半個小時不到就被撲滅,這似乎又對應了第一個描述,但是洋人對於火燒翰林院的描述似都是一次搞定的。然後英國公使派人進駐翰林院防禦,英軍全麵控製了翰林院,並開始動手推倒北邊防線的眾多房屋。
是真是假,陳鳴實在說不清。他就是潛意思的不願意相信那些翻案潮下,狠狠貶低著國人的素質,抬高著洋人的‘公平正直正義’的家夥們說的話。不管是不是史實,他都覺得那是一群垃圾!
中國自踐神聖,西洋學者‘激憤難忍’。放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曆史大背景下,是不是感覺著可笑?中國人的素質真低啊,洋人們的正義感真足啊。甚至還有人說洋人冒險救火翰林院,尤其是高貴的英國紳士們,因為他們的最高首領英國公使竇納樂下達嚴令,逼當時公館裡的士兵作事的。而且翰林院大火之後,英國公使還先是急電清廷,要求中國政府出麵搶救翰林院及書稿。真的是高貴正直到極點的歐羅巴紳士了。
這樣的‘翻案帖’直接給陳鳴了一噸重的精神打擊,給陳鳴留下太深的傷害了。所以麵對空城一樣的北京,他並不感覺著有什麼可氣惱的,那些珍玩寶貝,該是他的還是他的。反而對翰林院極為的重視。
陳鳴一不問紫禁城,二不問圓明園,第一個詢問的反而是翰林院,馮英廉這一刻不知道該怎麼描述自己的心情。很複雜,很感慨!“翰林院藏書一切完好。臣已派人日夜守護。”
“永珹走的甚急,北京城裡還留有大量的火藥、鐵料、銅料、硝石、硫磺、柳木碳等多種軍工原材料,另外還有十幾萬石糧食,二十萬束草料……”
永珹人是走了,沒有想過英廉竟然是叛徒的他當然不會把糧草物質儘數焚壞,現在這些就全成了複漢軍的繳獲了。
十四萬石不到的糧食,不多,可也不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