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當身在馬島的納爾遜接到格雷克的急報時,他才警覺自己真的小看了對方。雖然在此之前他已經收到了埃斯塔多斯島的德雷克海峽艦隊的警報,後者竟然被中國人溜猴一樣玩弄於鼓掌之中,德雷克海峽艦隊十五艘大小戰艦損失了三艘,卻沒能拿下任何一艘中國戰艦,這已經讓納爾遜提高了對中國海軍的認知,可是當科林伍德告急的信報送到納爾遜手中的時候,他還是驚呆了。
第一狹水道的布置,納爾遜是十分清楚的。所以他根本不認為中國人能突破了格雷克,因為便是他親自指揮艦隊,也沒有信心突破那道防線。但現在科林伍德卻告訴他,中國人的先頭艦隊已經衝出了第一狹水道,格雷克更是被中國人的陸戰力量配合著海軍戰艦給團團包圍了。
上帝,怎麼會這樣?之前被中國人的小艦隊吸引走的艦群都還沒有‘回家’的啊。這邊,中國人就已經打通了第一狹水道?
當然,科林伍德沒有被包圍在格雷克,他是海軍戰將,當一顆顆到了時間的水雷把木排、暗樁,乃至攔截網都炸得亂七八糟的時候,當一艘艘中國戰艦出現在第一狹水道內的時候,當格雷克以西的兩處岸防陣地被中國人從陸地上偷襲攻破的時候,科林伍德毫無畏懼的走上了軍艦,指揮著手中依舊兵力不弱的守備艦隊牢牢堵住了第一狹水道的東入口。
現如今的海軍戰艦的火炮可不是準頭一般的滑膛炮了,六角炮的準確度在1000米內還是很有把握的,中國艦隊就算破開了木排暗樁和攔截網,從狹水道內出來也是以寡敵眾,注定是要吃大虧的。
第一狹水道的整體形狀是一個斧頭,它的東端北向的位置是一個半圓形的小凹陷,歐洲艦隊集結的艦船很大程度上就都留在這個凹陷水域裡,可現在這塊凹陷的區域屬於中國的了。
歐洲的戰艦都是風帆戰艦,風帆戰艦最大的一個缺陷就是很難在無風或是逆風的情況下,對敵人發起進攻。麥哲倫海峽內不存在無風的情況,但對於格雷克的歐洲艦隊來說,卻始終是處在逆風狀態下的。
一個有利的地勢——東端凹陷區域,一個小海灣,對於格雷克歐洲戰艦的火力發揮十分重要,但是現在這兒屬於中國了。
中方的艦隊艦船上攜帶的有大量的陸戰兵力,他們既可以從陸地上包圍了格雷克,還偷襲了格雷克的炮兵陣地,也可以從狹水道的北岸登陸,拖拽著一門門沉重的六角炮艱苦跋涉一二十裡地,在水道的北岸建立起掩護陣地。
反正,歐洲人的局勢在中方狹水道北岸的掩護陣地於夜間建立起來之後,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向著失敗的深淵滑落了。
格雷克還沒有被攻陷,中國人陸戰隊缺乏重武器,而中國艦隊雖然有著無數門大炮,卻很難一時間把大炮送到格雷克外圍的陸戰部隊手中。就算是那個距離格雷克最近的岸防陣地,與格雷克之間的直線距離也有四公裡遠,而中間更是有著大片的山丘冰原,陸地上根本就極難通行。
所以格雷克的局麵暫時還穩定的住,可是靠近北岸的戰鬥,局麵是對歐洲艦隊越來越不利了。
歐洲人在水道的北岸本身就沒什麼防護,那個地帶平談無奇,無險可守。同時海岸線周邊還多暗礁和淺灘,不適合艦船停泊。所以陳漢陸戰部隊登陸北岸後,完全沒有遇到絲毫的阻礙,他們所麵臨的最大困難就是陸路運輸的困難。
而且可以預見的是,中國人在隨後的日子裡,會把越來越多的大炮聚集在北岸的。
納爾遜接到的急報就告知了他如此的情況。這場戰鬥的重點似乎並不是他預想的海戰,而是在陸地上的戰鬥。
第一狹水道北岸多有暗礁和淺灘,不適合船隻靠近,並且地勢低平,無險可守。而格雷克卻是一個比較不錯的港灣,在之前的二三百年裡,這兒都是麥哲倫海峽東端的重要港口,一個小規模的港口。現成的格雷克擺在那兒呢,科林伍德沒有經過太多思考,就把地點定在了格雷克,而不是荒涼的北岸。
在任何人看來,北岸都沒有半點的軍事價值。可是中國人卻突然的將大炮架到了海麵上!
是的,一夜之間大海上就多出了六個浮動炮台一樣的怪物。它們各自向海麵延伸出了一二百米不等,有著厚厚的裝甲,炮彈打上去一點用都沒有,其中兩個還能借助礁石的掩護,這對於海灣區域內的歐洲戰艦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並且這種怪物一樣的浮動炮台在以‘六’為倍數的迅速增加,當第三天夜裡這種炮台數量增加到十八個的時候,科林伍德終於喪失了該地的控製權。歐洲艦隊在次日的天亮之後,大批量的從第一狹水道東端的小海灣中撤離,隻剩下最東端的邊緣地區還把握在科林伍德的手中。
而同時間第一狹水道的正麵,中國人也開始增大攻勢,至少他們對格雷克的壓力是與日俱增,科林伍德隻能向納爾遜求救了。
他現在已經無法挽回格雷克的戰局了。再遲緩幾天,就算馬島的大批軍艦趕來了格雷克,也會無濟於事的。甚至於納爾遜懷疑,這封求援信送到自己手上的時候,也就是現在,中國人已經把第一狹水道打下來了。
納爾遜頭疼了,馬島南大西洋艦隊總部的頭頭腦腦都頭疼了。
中方的這種進攻方式真的是見鬼了。
那種可以跟六角炮硬鋼的浮動炮台是什麼鬼?它們可以漂浮在水麵上,吃水又很淺,裝甲還厚的連六角炮都打不動,中國人什麼時候搞出了這種古怪的武器?
在場的將軍都是歐洲海軍的精華,他們每一個都經曆過海戰的嚴酷考驗,但此刻他們的大腦全都在發出紅色的警報聲,在告訴他們自己的‘內存’不夠用了。
任在場的這些海軍精英們絞儘腦汁,他們都想不出那麼bt的浮動炮台,必然十分的沉重。中國人是怎麼在短短時間裡就把它‘飛’過了一二十裡的旱路,成功的被放置在北岸水域去的?
他們也不知道什麼叫浮動碼頭……
不知道第一狹水道的北岸雖然到處都是淺灘和暗礁,卻也足夠大舢板船來往,有了鐵木結構的浮動碼頭,大批的物質就能夠以一個遠超沒有浮動碼頭的速度運輸上岸。而且大艦隊運載的還有不少的馬匹,大馬車也可以很快的組裝起來,隻要做到零件標準化。
有了馬車,陸路上的運輸力就再度提升了一個檔次。而還是零件標準化,一個個內襯軟木,外包鐵板的空心箱子在螺絲的連接下也就可以形成了,鏈接縫隙處他們甚至還有餘力用融化開的鉛鋅給封死了。如此一個個空心鐵木箱子被木滑道送進大海裡之後,十個八個連在一塊,在用原木等加固,那就是一個浮動炮台的根基。而至於火炮的後坐力,那一律以圓軌來解決,在一百年前的歐洲,船艏炮旋轉炮技術就開始普及使用了。
而火炮的外側再用炮塔式的鐵木殼一罩,一座浮動炮台就新鮮出爐了。為了抵抗風浪,再加上幾個大鐵錨,或者說間隔不遠的炮台用鐵鏈鎖起來,就是再大的風浪也不至於把它們衝走。歐洲人的木頭軍艦怎麼來跟這些穿著一層鐵衣的家夥硬碰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