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有嫡立嫡,無嫡方能立長!這是千百年來的繼承規矩,士農工商都遵守這個規矩,豈能說破就破了?微臣以為,東宮皇孫朱允熥乃是唯一的嫡出,若要立皇太孫,非嫡皇孫朱允熥莫屬!”
“皇上!主少國疑才是繼承的大忌!我們今天議論的是儲君,關係到大明的江山社稷,不是民間幾畝田地,幾箱金銀!折騰沒有了還可以掙回來,微臣以為,東宮長孫朱允炆賢德純孝,天資聰穎,寬厚仁慈,請立為皇太孫!”
沉默良久的鄭國公常茂終於站出來說話了,“張大人,你的意思是說嫡皇孫朱允熥不賢不孝,愚鈍失德了?”
常茂常年在外征戰,身上有股不怒自威的威壓之氣。他是朱允熥的親舅舅,到了立儲的關鍵時刻,他必須站出來為親外甥說話。
然而在朝堂上,鬥的是嘴皮子,而不是拳腳兵法。張大人並不怕他,反駁道“鄭國公此言差矣!下官也去大本堂當過講經師傅,朱允熥性格溫順,尊敬師長,禮讓弟弟,勤奮好學,確實不錯,不過現在我們要討論的是國儲,身為大明江山的繼承人,僅有這些優點是遠遠不夠的啊。”
此言一出,立刻有大臣附和道“是啊!皇長孫朱允炆天資聰穎,過目不忘,三歲能詩,有神童的美譽,先太子染了瘟疫病重,唯有皇長孫一人在病榻邊儘孝道,此等純孝之人,堪為天下孝子典範!”
朱允炆的母親呂側妃出身書香門第,而朱允熥的外祖父常遇春以前有“殺將”之稱,凡招降不從者,攻下城池後便屠城,被文人指責噬血好殺。故朱允炆雖然是庶出的身份,但文官們大多傾向於支持朱允炆。
朝中武將其實大多佩服常遇春,可是武將如何爭得過靠嘴皮子吃飯的文臣?很快大朝會上支持立長的呼聲大過了立嫡。
立嫡派被氣得吐血,有一個心直口快的武將大聲吼道“既然你們宣稱什麼主少國疑、要立年長的為國儲,方能有能力保護大明的江山社稷,那微臣以為,應該立親王裡最年長的燕王朱棣為儲君啊!”
此言一出,大朝會先是一陣靜默,而後提名朱棣的武將被群起而攻之。
這個武將叫做火裡火真,是北元投降的將軍,洪武初年就投降洪武帝,戰功卓絕,他曾經跟隨燕王朱棣北伐,很佩服朱棣的軍事才能和為人,他以前是蒙古部落貴族,在草原部落的規矩,誰的拳頭厲害誰就是繼承人,是部落公認的規矩,因為一個軟弱的繼承人帶領部落,很快就會被彆的部落吞並。
拳頭即真理。
火裡火真很不懂這個文臣吵吵嚷嚷些什麼,有啥好吵的?看誰能打仗不就行了!
孝道是什麼?出身是什麼?能吃嗎?能庇護他的臣民嗎?
被群臣攻擊,火裡火真乾脆豁出去了,據理力爭,他身形魁梧,聲音洪亮,一嗓子吼過去,足以將文臣的細嗓子淹沒了。
毛驤站在龍椅上旁邊向下看去,就像看見了一隻黑熊偷蜂蜜時遭遇群蜂的圍攻。
文臣“四皇子燕王乃是庶出,排行老四,且是高麗貢女所生,怎麼可能立他為國儲?”
火裡火真“我沒記錯吧?難道皇長孫朱允炆不是庶出?”
文臣一噎,如果說朱允炆有什麼弱點,那庶出就是唯一的弱點了。
火裡火真最開心文臣吃癟,打開嗓子繼續狂噴“燕王是四皇子,全天下人都知道啊!可是沒辦法,先太子一病去了,二皇子和三皇子也去了,燕王就是老大,應該承擔起保護家族的重任。”
“至於燕王生母是高麗貢女……皇宮那麼多高麗貢女,朝中那麼多大員的宅子裡也有高麗姬妾,可她們生下的孩子都是大明人啊!或者這位大人覺得高麗貢女生的皇子皇女不配當皇子公主?”
洪武帝的臉色不好看了,“朕的後宮多高麗來的貢女,她們為皇室開枝散葉,所出子女都是朕的孩子。”
居然敢質疑皇子公主的血統,真是不要命了。
文臣慌忙跪地,“微臣不敢!微臣不是這個意思!”
火裡火真說道“既然這位大人不是這個意思,都是庶出,還分什麼九等呢?那就按照輩分和長幼來排嘛,且不論年齡,單說輩分,燕王是朱允炆的皇叔呢!”
馬上有文臣反駁,“雖然燕王輩分高,先太子去世,但是東宮仍在,嫡脈正統仍在,國儲之位豈能旁落到藩王頭上?”
火裡火真無奈的攤了攤手,“唉,其實東宮先太子也並非嫡出啊,先太子是因為占長才封了入主東宮。現在燕王居長,為何他就不能當太子?”
“喂,我覺得你太不講道理了啊,剛才鄭國公和你說有嫡立嫡,你就和鄭國公說應該立長。現在我和你說應該立長,你又反過來說應該立嫡,這位大人,你就像一根搖搖擺擺的牆頭草,到底是支持立嫡呢,還是立長?”
“你說立嫡,那就立朱允熥好了,他是東宮唯一的嫡孫。如果你說立長,那就立輩分最高,年紀最長的燕王。也就是說不管立嫡還是立長,都和朱允炆不相乾的,為何你們都要立朱允炆呢?”
作者有話要說燕王能夠得到北元降軍的擁護,除了徐妙儀幫助王音奴的緣故,其實還有他自身的魅力,戰場上以力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