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沒想到,天資軍隊還沒來呢,倒是先在叢林裡跑來了幾名士兵。
統帥並沒有下令進攻——他要放長線,釣大魚。
那幾名士兵很快就跑離了這個地方。
正在君天統帥不解之時,一陣箭雨突然襲來。
大片大片的箭從遠處射來,在天空劃出了一道道完美的拋物線,精準地落入了君天,神威兩軍的埋伏圈中。
君天統帥有些氣不過,而神威軍隊的統帥又搶先發動了進攻。
隻見遠處出現了許拿著盾牌的重甲士兵,在不遠處停了下來,擺好了防禦的架勢。
就在神威軍隊的士兵準備再次衝鋒時,許多的長槍突然從天資軍隊的陣營中“飛”了出來。
長槍可不比箭雨,殺傷力上去了好幾個檔次。
很顯然,這一次衝鋒的神威軍隊受到了重創。
君天統帥也沒辦法,隻好發動進攻。
就在雙方交戰的時候,從四麵八方又趕來了許多天資軍隊。
這些軍隊規模不同,有些幾萬人,有些隻有幾百人。
就這樣,君天軍隊付出了三萬人的傷亡,神威軍隊付出了三點八萬人的傷亡。
而天資帝國僅以四點四萬人的損失就贏得了戰爭。
這裡還有個小插曲,在戰鬥要接近尾聲的時候,君天軍隊的統帥已經拔劍自刎的時候,一支兩萬人的君天軍隊才姍姍來遲。
正在噴血的君天統帥動了動嘴唇,還沒說話,白眼一翻,就倒在了地上。
見大勢已去,這支晚來的軍隊象征性地打了一會兒,死了三千人的時候發現打不過,很識趣地投降了。
至此,天資帝國基本上已經掌握了此次戰爭的勝利。
在後來的幾天時間裡,天資帝國的兩線軍隊先後又擊潰了一些四國的殘餘部隊後,這場戰爭徹底以天資帝國的勝利而告終。
此次戰役,四國聯軍共計傷亡了約二十一萬的的士兵,被俘虜了七萬九千人,失蹤了三萬兩千人,最終僅有六萬八千人成功回國。
天資帝國共計傷亡約十一點八萬人,被俘虜零人,失蹤約一千八百人,最終有約十八點零二萬人成功凱旋回國。
這一戰,是值得載入史冊的一戰。
天資帝國靠這一戰,一戰成名,徹底提高了自己的國際威望。
也“雪恥”了之前的經曆,使得天資帝國的百姓們充滿了鬥誌和自信。
而自此戰過後,天資帝國徹底開始了大規模,長時間的生產活動,軍備器械和軍隊的不斷擴充,使天資帝國國力大增。
而其餘六國也開始重視了天資帝國日後可能帶來的威脅,開始大力發展起自己的生產建設和軍隊擴充。
次戰役過後一周後,天資,君天,神威,星燦,星輝五國在天子帝國國都進行了議和。
作為戰勝過的天子帝國與戰敗方的六國簽署了《五國條約》,具體措施如下
一,天資帝國將拿回在上次同神威,星輝兩國的戰爭中損失的土地以及賠款。
二,神威帝國向天資帝國割讓五城,賠償兩百萬白銀,木材兩千兩百噸,鐵器百噸,糧食七千九百擔,馬匹一萬三千匹,向天資帝國境內出售的貨物將增加四成關稅,天資帝國向神威帝國境內出售貨物將減少兩成關稅,並向天資帝國稱臣,每年納貢。
三,君天帝朝向天資帝國割讓五城,賠償三百二十萬兩白銀,糧食一萬擔,馬匹八千,並向天資帝國稱臣,每年納貢。
四,星燦王朝向天資帝國割讓四城,賠償一百一十五萬兩白銀,木材百噸,糧食兩千擔,向天資帝國稱臣,每年納貢。
五,星輝王朝向天資帝國割讓一城,不賠償白銀,不賠償木材,不賠償鐵器,不賠償馬匹,免除稱臣與納貢。
六,四國均不可大量征兵,神威帝國全國軍隊儲備不得超過三萬人,君天不得超過五萬人,星燦不得超過三萬人,星輝不得超過二十萬人。
七,四國對於天資帝國的戰備境界線須後移三十裡。
八,四國須每國派出壯丁兩萬人,交由天資帝國以供徭役。
九,除神威帝國外,其它三國在與天資帝國進行貿易時,應多收一成關稅,天資帝國貿易時則少收一成關稅。
十,神威帝國,星燦王朝兩國領事館將不得修建於天資帝國國都之中。
十一,四國對於天資帝國邊防部隊不得超過三萬人(不計入全國軍隊儲備中)
十二,該條約即簽訂之日生效,有效期五十年。
該條約一簽署完,天資上下舉國沸騰。
天銘帝還專門進行了一次“大赦天下”。
而對於這項條約,除條約中四國之外的兩國,即天堅,劍合兩國是表示非常讚成,畢竟誰會嫌自己的對手變弱呢?
對於此項條約,他們兩國也在積極地進行監督。
在天資帝國加速生產的幾年間,各個國家都在飛速發展,而天資帝國的生產市場中逐漸出現了“雇傭”關係。
在社會生產加快的不斷推動下,“雇主”和“被雇傭人”的關係逐漸清晰明顯。
在社會節奏和當時政策的帶動下,社會生產逐漸由多配合完成,將一個物品的生產流程拆分成多個部分教給多個人進行生產,自此,“流水線”逐漸出現。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普通貨幣和金屬貨幣已經不能再滿足天資帝國大額的商品經濟流動了,有些錢莊開始法印“紙質貨幣”,以供富商們交易。
人們隻需要憑借各個錢莊發印的“紙質貨幣”,就可以去相應的錢莊提錢了。
起初,這種“紙質貨幣”僅僅隻試用於部分錢莊,後來,隨著天資帝國的“激進派”逐漸掌權後,開始將此社會現象呈上朝廷進行討論。
最終,由中央發行統一的紙質貨幣,全國通用,私人不得發行,至此,紙質貨幣正式出現。
隨著《五國條約》的生效,天資帝國開啟了飛速發展的時代,有一些富商們開始有意識地建造多條流水線,至此,“資本主義”正式在天資帝國進行到了萌芽階段。
然而,對於一種新的社會體係和生產方式,“資本主義”暴露出了太多的野心,現在朝廷的官員分化成了兩派,“保守派”想要延續傳統,強調抵製“資本主義”;而“激進派”主要有一些地方士族或大財主,大地主組成,他們則更偏向於推廣“資本主義”。
而天銘帝並未表現出傾向“資本主義”的態度,而是靜觀其變,細細地打著他的算盤,實施著他的計劃。
在這幾年中,“煉神殿”得到了天銘帝的大力支持,開始成為天資帝國裡最大的“宗教形式”,但他們的實質,也隻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戰爭是武器,當然戰爭也是一個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