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萬裡出行跟熊廠錢包首先開始補貼的時候,總預算金額雖然沒有公布,但業內都知道是1億元。
1月10日,嘟嘟打車跟鵝廠支付聯手啟動的時候,預算已經直接翻倍加到了2億元。
又過了10天,這次快嘟跟a廠的聲勢已經不能說是冷啟動,而是熱啟動了,5億元已經是嘟嘟的兩倍不止!
林一還在感慨a廠果然財大氣粗出手不凡的時候,馬上又刷新了認識。
因為1月21日下午,快嘟打車宣布原本跟萬裡和嘟嘟兩家一樣的10元每單的出租車司機獎勵,直接加到15元每單。
這個漲幅也很誇張,說明快嘟打車發現經過前端時間的發酵,出租車司機已經習慣跑萬裡和嘟嘟去了,如果獎勵都一樣的話那也沒必要換。
必須要拿出這麼大的投入才能快刀斬亂麻,把他們迅速吸引過去。
另外一方麵,快嘟的高調參戰像是吹響了一聲號角,讓所有此前關注未關注的目光全都吸引了過來。
媒體開始連篇累牘地大幅報道打車行業爆發補貼大戰的消息,不光是在網絡,在更加傳統的電視和紙麵媒體上也能見到相關的討論,把事件的熱度炒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萬裡、嘟嘟和快嘟都是拿到了大筆融資的創業公司,此前都已經有過一些公開報道,所以媒體也挖出了這三家公司的所有消息。
林一、程緯這些創始人更是被密集地扒了一遍,這跟暑假裡林一自己炒作自己大不一樣,是很有新聞價值的。
不過對於各路媒體發來的采訪邀請,這次他都沒時間理會。
當然,相比較於大部分人第一次聽說的打車軟件公司,人們還是更加津津樂道於它們各自身後的影子。
普通人也無意於了解打車軟件大手筆補貼背後的戰略意義,他們有一個最直觀的感受就是:
bat真有錢啊!
這話也不能說錯,因為那三家打車行業的創業公司本身都還沒有盈利能力,有賴於三巨頭的大筆投資,就連本次活動都離不開bat的資助。
不管怎麼說,這場大戰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行業內部徹底算是“出圈”了。
這些事情林一都沒有太在意,他的注意力還是放在另外兩個競爭對手身上,那麼快嘟入場之後他做了什麼反應呢?
什麼也沒做。
林一當然不是舉手投降,也不是要對快嘟打車退避三舍,純粹是因為對方已經來晚一步。
快嘟為什麼隻開始一天之後就當機立斷選擇加碼了呢?
因為留給快嘟的時間不多了。
2014年的大年三十,剛好也是1月份陽曆的30號。
快嘟在1月20日啟動補貼,當日的陰曆是臘月二十,而三四天後就分彆是北方和南方的小年。
雖然還沒有到法定節假日,但是漂泊在城市裡的異鄉人已經陸續踏上了回家的路。
在這場被外媒稱為“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季節性遷徙”的春運麵前,bat的闊老板們撒了多少幣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平日裡熙熙攘攘的城市,24小時車水馬龍的街道,所有的喧囂都在漸漸沉寂,直到春節前後那兩天,會徹底變成一副空空蕩蕩的末日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