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一個結論,他是一個天才。
對此最有利的證據是,林一親自獨立完成了第一個創業項目隨便外賣網的第一個版本。
隨便外賣網的故事也做了很大的誇張化演繹。
因為每團收購隨便外賣網之後,很快已經超過餓了嗎稱為在線訂餐行業的領軍者,這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每團本身的團隊和運營能力,當然也離不開一直以來很有力的資金支持。
在林一和劉簡妮的描述中,主要原因變成了隨便外賣網本身的“商業模式先進”和“產品理念優越”,簡而言之就是每團外賣的成功都是林一留的底子好。
頗有一點“王星的校內要不是當初賤賣給了陳一洲,他早就成功了”那種味道了。
當下正在做的萬裡出行自不必說,從名字選擇了“出行”兩個字,而不是另外兩家的“打車”說起,充分表現了林一的英明睿智和目光長遠。
以上這些,當然都是吹牛逼。
小時候的部分是完全虛構的,反正也用不著擔心任何人會突然跳出來打他的臉。
大學以後的部分起碼還有點依據,但林一不好意思說“寫實”兩個字,那屬實是往自己臉上貼金了。
總之就一個原則:能吹牛的地方要應吹儘吹,實在沒辦法吹牛的地方也要想辦法吹牛。
林一可以說是第一人稱視角參與並且沉浸式體驗了,那些名人的“非凡經曆”都是怎麼來的。
如果一個普通人容易憂鬱,不會有人認為多麼了不起,最多不過是個憂鬱的癟三。
而一旦等到他成功之後呢,就會有人從他的憂鬱眼神裡,發現他早就擁有藝術家的氣質了。
其實林一本來是不想把自己整得這麼浮誇的,要想把“我是天才”這個意思毫無心理負擔地表達出來,也是需要很深的功力的。
但沒辦法,他們並不欣賞四平八穩的那一套。
投資人都是很專業的,他們有能力做出行業判斷,但是風投機構的錢也都是募集來的,他們也需要有故事向自己的老板交差。
人類的本質就是喜歡聽故事。
林一選擇入鄉隨俗,把這段深加工過的“真實故事”一遍一遍地分享出去,然後收獲一些或真或假的恭維話。
他們在西海岸這邊晃了一圈之後,發現投資人的反響比自己預計得要平淡一些。
劉簡妮不會乾巴巴地帶林一過來,她都是提前做過溝通的,這是一個意外情況,她敏感地表示:
“肯定有什麼地方發生了變化,就在前不久他們還對uber非常追捧,對於我們這個國內版uber的概念也很有興趣,有好幾家見麵之後反而口風不一致了。”
林一還在懷疑自己是不是跟投資人八字不合,不過劉簡妮斷然否決了這個猜測。
“不是你的問題,我覺得這一次你已經比隨便外賣網的時候進步很多,而且我們都是按照事先商量好的方案來說的,並沒有什麼紕漏的地方。”
一時半會兒沒搞明白,不代表他們的行程要停下來,所以劉簡妮還是安排他繼續飛到東海岸那邊,跟另外一波風投見麵。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