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之前,段海清第一次看到這位大叔的時候。
這位患者的精神狀態還是很好的。
雖然患有嚴重的心臟病。
大叔年輕時候曾經得過風濕熱。
後來隨著時間的延長,慢慢地發展成了風濕性心臟病。
風濕性心臟病中最常見的二尖瓣狹窄,就發生在了他的身上。
二尖瓣狹窄會讓血液都淤積在患者的心房和肺血管裡,一點一點地會出現越來越重的胸悶氣短情況。
也就是心衰。
嚴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患者至隻能坐著喘氣。
這種情況,臨床醫生把它叫做端坐呼吸。
那位大叔,在一年前就是這樣的情況。
但起碼那時候的大叔還能走,能活動。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隻能躺在床上等待著自己命運的終結。
入院之後,段海清為大叔進行了一係列的評估和檢查。
並且通過藥物積極的治療了大叔的心力衰竭。
藥物治療的效果很好,大叔的心衰改善得很快。
對於這種由於心臟器質性病變引發的心衰,隻有將根源問題解除之後,大叔的生活質量才能改善。
要不然即便這次通過藥物調整,大叔心衰的症狀緩解了,在出院之後依舊隨時會有心衰發作。
在糾正了心衰的表現後,就到了解決根本問題的時候。
這位大叔的病變位於二尖瓣,所以段海清決定為這位患者進行二尖瓣置換手術。
二尖瓣置換手術,就是將患者原本自身已經病變的二尖瓣剔掉,換成人工瓣膜。
用於二尖瓣置換的人工瓣膜,有兩大類。
第一種是生物瓣膜。
生物瓣膜是指應用其他動物身體上的材料,經過加工處理製成的人工心臟瓣膜。
最常用的生物材料,有牛心包瓣和豬的主動脈瓣兩種。
第二種就是機械瓣膜。
機械瓣膜是用非金屬材料和金屬材料製成的人工瓣膜,結構很像我們熟悉的“門”。
不過機械瓣的這個“門”,門框卻是圓形的。
其內有一扇或兩扇“門”。
安裝一扇門的是單葉瓣,兩扇門的是雙葉瓣。
曆經了多年的考驗,現在應用機械瓣膜的患者中,主流還是雙葉瓣。
多數機械瓣均是用熱解碳材料製成,強度和耐磨性相當於金剛石。
簡而言之就是非常結實耐用。
這兩類瓣膜也各有優缺點。
在進行人工瓣膜植入之後,因為人工瓣膜畢竟屬於異物。
異物的存在就會讓瓣膜周圍容易產生血栓。所以需要吃抗凝藥物治療。
現在的抗凝藥物五花八門。
但是真正被確認過對於瓣膜置換術後的抗凝治療,公認有效的藥物隻有一種。
那就是華法林。
華法林這個藥很麻煩。
它的藥效波動很大,甚至包括牛心菜、青蘿卜一類等很多吃的東西,都會對這個藥產生影響。
所以需要每幾天就測一次凝血功能來調整藥物的用量。
另一方麵,如果藥物調整不到位,導致華法林吃多了,就容易發生出血。
嚴重的腦出血、消化道出血如果發生,那可是會要人命的。
但是如果華法林吃少了,則容易發生血栓形成情況。這些血栓一旦順著血流離開,堵住了哪個血管,那也會發生大事。
就算華法林吃得很仔細,但是如果萬一不幸得了個闌尾炎什麼的,還是要等到華法林藥效代謝後,才能進行手術,要不然會有很高的出血風險。
並且對於孕婦來講,華法林可以通過胎盤,導致胎兒畸形。
段海清還記得自己年輕時曾經查過很多的文獻和指南,尋找有沒有一種可以替代華法林的抗凝藥物。
可惜答案是沒有。
而生物瓣膜最大的優點就是不需要吃華法林。
生物瓣膜在植入人體後36個月左右後,瓣葉表麵就會被人體沉積的纖維蛋白和血管內皮組織覆蓋。
這時候構成瓣葉的材料不再與患者的血液接觸,避免了激活血液的凝血反應。
因此36個月後就不再需要口服華法林抗凝治療了。
現在生物瓣膜已經使用得越來越多。
但是,由於生物材料畢竟和自身不是同源。
會引起患者身體免疫係統的攻擊,引起瓣膜的老化。
並且自身血流的衝擊也會使得瓣膜的生物材料老化。
所以,生物瓣膜,都有自身使用壽命。
即便是現在最先進的生物瓣膜,在手術後的710年,生物瓣也會開始出現一定損壞。
不過這時候生物瓣膜的功能尚可維持。
但是等到術後1520年後,生物瓣膜壞損到一定程度後,就沒辦法維持它原本的功能了。
這個時候生物瓣膜就會出現明顯的瓣膜狹窄,或者瓣膜反流。
這就叫做生物瓣膜毀損。
到了這個時候,就需要再次進行手術,再次替換生物瓣膜。
這就是生物瓣最大的不足。
另外生物瓣比機械瓣價格要貴一點,但是和這些優缺點相比,價格所帶來的差異,倒是微不足道了。
至於機械瓣。
最大的優點是耐久性好。
單純從理論上來說,現代機械瓣的理論使用壽命均在50年以上,因此使用壽命可以滿足所有年齡段的患者。
簡而言之,如果保護得好,一個機械瓣膜,可以給患者用上一輩子。
另外,對於一部分自己主動脈瓣天生長得比較小,沒有辦法匹配相應的生物瓣膜的患者。
機械瓣卻可以適用。
小號機械瓣的開口麵積顯著大於同型號有支架生物瓣,非常適合植入主動脈瓣環較小的患者。
並且機械瓣的瓣架結構也顯著低於生物瓣,這是機械瓣的另外兩個優點。
要這麼看來,機械瓣的優點要顯著大於生物瓣。
那為什麼生物瓣膜還會存在,並且越用越多呢?
因為,機械瓣的缺點也同樣明顯。
機械瓣真的就是一個“門”,既然是門,那就有可能突然卡住。
臨床上叫做“卡瓣”。
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因為血流的通路瞬間變得狹窄,會讓心臟裡的壓力在短時間內急劇升高。
那可是會直接誘發急性心力衰竭。
嚴重的時候,可是會要人命的。
而且,機械瓣還有一個最大的不足,就是需要終身口服華法林抗凝治療。
既然這兩類瓣膜各有利弊,那麼到了瓣膜選擇的時候,就要看醫生的思考和傾向,還有患者自己的意願了。
當時的段海清,綜合考慮了一下患者的情況。
患者的歲數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年輕,才剛過50歲。
這種歲數,如果進行生物瓣膜置換的話,患者必然會有接受二次手術,甚至三次手術的可能。
心臟手術的費用很貴,二次甚至三次的手術的花費,患者能負擔得起嗎?
就算他家裡的經濟條件能承受得起。
二次心臟手術的風險,可比第一次心臟手術的風險要高出來不止一點半點。
患者現在剛過50歲,如果換了生物瓣膜,等到他再次接受心臟手術的時候,那可能就70歲了。
歲數大了,患者的身體素質也會下降。
此消彼長下,患者的手術風險會明顯增大。
本著為患者遠期壽命考慮的態度,段海清和這位大叔還有大叔的老婆進行了反複溝通之後。
最後大家決定,為這位大叔進行機械瓣膜置換。
手術過程很常規,沒有什麼波瀾,大叔做完心臟手術之後,順順利利地出院了。
段海清至今還記得,在這位大叔出院的時候,自己還千叮萬囑,告訴這位大叔,一定要定期測凝血功能,及時調整華法林藥物用量。
畢竟按照段海清從業多年的經驗,有太多患者在醫院的時候表現得非常好,但是一回家,就覺得自己徹底好了。
轉頭就把大夫的叮囑給拋到了腦後。
大叔在出院的時候,對於段海清的叮囑也是滿口答應。
段海清當時滿心以為,這位患者會迎來一個美好的未來。
可惜。
事與願違。
這位大叔出院之後,剛一開始倒是乖乖地吃藥,然後定期抽血調整藥量。
但是沒過幾天,大叔就感覺不對勁了。
自己這兩三次采血指標變化都不大,都不需要調整藥量。
照這麼看來。
長期吃藥,還得長期抽血。
這不就是在給醫院賺錢嗎?
這一定是醫院和醫生想要做長線買賣,才這麼和自己說的。
感覺自己已經看穿了一切,大叔立刻做了一個機智的決定。
不去采血了。
藥繼續吃就行。
結果就在出院不到兩個月的時候。
一天清晨,這位大叔剛吃過早飯,在家裡坐著玩手機。
突然間就感覺一陣劇烈的頭疼。
緊接著他就驚恐地發現,自己一半的身子不能動了。
大叔和她家裡人當時一下子就慌了,趕緊叫了一輛救護車,匆匆忙忙地把大叔送到了醫院。
到了醫院,急診大夫一問病史,臉上立刻就是一片了然。
又是一個這樣的。
急診大夫趕緊就給大叔做了一個頭ct。
ct結果一出來。
果然是腦出血!
再一測凝血功能,國際標準化比值居然直接達到了7.8。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正常人的這個數值範圍也就是在0.81.2。
這個數值越高表示出血風險越大,凝血功能越差。
對於口服華法林抗凝的患者,這一類人群要求將這個數值控製在2.03.0,這樣的範圍相對不容易產生血栓,並且出血風險相對可控。
可是7.8。
這已經高的有些突破天際了。
這種情況,大叔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
急診大夫和大叔還有大叔的老婆講明了利害關係後,立刻將大叔收入了icu。
大叔這一次的運氣還算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