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文章寫得太漂亮了,通篇都在引經據典,無論道理還是政治立場,都讓人無可挑剔。對北方民政也是側重於不要擾民,輕徭薄賦,鼓勵農桑等等。唯一美中不足就是說的都是大方向,細節略顯不足。這也正常,畢竟是新科貢士,沒有為官經驗,但也相當不錯。
divcass=”ntentadv”至少說的沒有一句是錯的,文章也寫得極好,政治立場也跟新朝傾向,難怪會被評為第一名。
第二名的卷子,應該不是南方人了。
先是一針見血的點出北方民政的問題在於地廣人稀,錢糧轉運壓力太重,應當鼓勵百姓自行屯墾,同時將南方多餘人口遷入北方。
說的雖然都是大明在行的政策,但卻進行了適當補充,算是在查缺補漏。不如第一名的磅礴大氣,不過政治傾向沒錯,倒也可稱得上優秀了。
“嗯。”
朱怡炅微微點頭,科舉選的都是新人,不可能太過嚴苛。而且這第一、第二的見解還不錯,觀政學習幾年,應該就能獨當一麵了。
朱怡炅提筆勾了圈,繼續往下閱卷,後麵幾名就有些不儘人意了。
第三名通篇都在寫大道理,第四名更直白,拐著彎給皇帝歌功頌德,突出一個政治正確。
劉統勳這次總算擠進了前十,文章排在第九名,不再是內閣照顧北方考生。
殿試也可以算是麵試,考的本就不是學問,而是考生的政治立場與皇帝和閱卷大臣們合不合的來。
閣部大臣們立於殿下,臉色有些尷尬,因為皇帝不給麵子。
按照殿試規則,閣部大臣選出的名次,一般皇帝不會駁回。至多也就是看到喜歡的試卷,欽點為狀元。
比如宋徽宗欽點兒子為狀元,直接打破了殿試不能作弊的傳統。
皇帝這麼一會兒下來,早都已經閱卷到十名開外了,而且前十名裡,隻勾了幾個圈,這是對閣部推選的名次不滿意啊!
兩百名殿試試卷,朱怡炅閱卷半天,才算看的差不多。雖然沒看完,但後麵基本不用再看,因為一百名開外,基本寫的就有些讓人看不下去了。
朱怡炅將自己看到最好的幾篇再度閱卷一遍,這才提筆定下前三名,說道:“嗯,便在此拆封填榜吧!”
這是禮部尚書林景裕的工作。
林景裕上前將糊名從第一名開始拆開,同時張口宣布:
狀元:陳弘謀,廣西臨桂人。
榜眼:劉統勳,山東諸城人。
探花:高登舉,江西吉水人。
劉統勳這個山東士子,居然考上了榜眼。
這並非超常發揮,而是先前朱怡炅的考題太不當人。
至於狀元郎,朱怡炅原本沒聽說,現在卻是記住了。
因為這個陳弘謀的文章立意非常直白簡單,就突出倆字,務實。明顯是體會過民間疾苦,所以才能根據北方情況,因地製宜,狀元名號實至名歸。
曆史上,陳弘謀就是農民出身,甚至沒錢去考科舉,還是當地地主資助,而且陳弘謀為官,輾轉各地,施政治民都會因地製宜,儘量找出最合適當地的政策。
最重要的是,陳弘謀鼓勵商業,認為應該保障農業經濟的基礎上,儘可能發展市場商業,實現地方脫貧。
另一個時空的雍正元年,陳弘謀從會試兩百多名,一舉考到了殿試第九名,這還是其身份拖了後腿,可見其才能。
閣部大臣們相顧無言,又早有準備。
開國皇帝便是如此,當年老朱也是欽點了前51名進士,還順帶把無辜的考官全部淩遲處死。
拆封填榜沒花多少時間,林景裕寫完皇榜,又開始寫傳臚帖。
宮中女官將皇帝大印端來,讓朱怡炅在皇榜用印,這皇榜就算是具備效力了。
之後便是按流程來,皇榜送到奉天殿,交給專門負責此事的禮部官員,傳臚帖則送至鴻臚寺官員手上。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