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真有地府的話,老朱和朱棣能聯手把嘉靖打成豬頭。
divcass=”ntentadv”蕭仁方沒有走,就在下方站著苦等,看著皇帝不斷翻閱《明史》稿件,雖然提筆朱批的動作不多,卻還是讓其精神緊繃。
這部《明史》初稿是他親自帶隊監督重修,而且還來回查閱大量史書資料,甚至去年親自去了一趟北京,可見這是傾注了他心血的。
朱怡炅還在上方批閱稿件,午膳是直接在殿中用的,蕭仁方作為監修國史要留下等候批閱,所以也得了皇帝賜食。
等到吃過,皇帝繼續批閱書稿,而蕭仁方站了半上午,總算得到賜坐。
飛快略過明堡宗,這廝看都不用看,就能知道滿清肯定沒黑他,甚至可能還為其留了不少顏麵。
畢竟,這可是有明一朝,獨一份的叫門天子,開創了人類群星璀璨的時代,滿清都不敢對他提多,生怕把皇權的神聖性打落。
略過堡宗,到他兒子憲宗,原版《明史》是滿清修的,所以對成化犁庭進行了刪改避諱,從而致使憲宗在後世遠不如他的老爹和兒子那麼有名。
而這一版《明史》是大明新朝編修,自然肯定了成化的功績,而且治政功績也重新進行修撰。
不過,對於其中萬貴妃殘害皇子,甚至連弘治都險些死在萬貴妃手裡,卻是提出了兩種觀點。
一種是子虛烏有,還有一種是可能真有其事。兩者都有其依據,前者說的是道聽途說,原版作者寫出來以後,特意在後頭加上了:我是聽一個老太監說的。
而那個摘抄的則把這句話刪了,於是乎,這就變成了正史。
可是,蕭仁方在去北京實地考察,又翻閱相關實錄和史官自己私下寫的日記,裡麵都說成化是有很多皇子,但直到萬貴妃生子以前,都是隻有一個皇子。
朱怡炅想了想,提筆朱批:“當實事求是,是非曲直,可交由後人評鑒!”
既然搞不明白,那就全寫進去,剩下的就都交給後人自己去想吧!
從早上批閱《明史》,一直到了傍晚都還沒批完。當朱怡炅讀到正德皇帝的本紀,不由臉色古怪:“應州大捷,真的就死了這麼幾個人?而且蒙古人隻是這樣就退兵了?”
蕭仁方早有準備,回答道:“臣也覺得有些問題,特意遍查史料記載,並親自去過一趟北京,請教過北疆的幾位將軍。這個記錄應該的確沒有寫錯,甚至還為武宗皇帝留了幾分顏麵。”
“這是為何?”朱怡炅疑惑道。
《明史韃靼列傳》記載:“十二年冬,小王子以五萬騎自榆林入寇,圍總兵王勳等於應州。帝幸陽和,親部署,督諸將往援,殊死戰,敵稍卻。明日複來攻,自辰至酉,戰百餘合,敵引而西,追至平虜、朔州,值大風黑霧,晝晦,帝乃還,命宣捷於朝。是後歲犯邊,然不敢大入。”
這意思就是,明軍從開局就被韃靼圍困應州。然後武宗來了,明軍王勳部被迫主動迎戰。
打了一天,韃靼部暫時退兵停戰,但損失肯定不大。要不然不會第二天再次進攻,隻不過打到半途突起大霧,雙方不敢再打,便暫時退兵。
大霧持續兩天,王勳主動率軍充當誘餌,結果被蒙古人分割包圍,武宗從後方調來援軍,跟韃靼正麵開戰。
當時的參戰總兵力應該達到了十萬人,韃靼部眼看沒法破城,隨即退兵。
而明軍這邊都是步軍,追擊根本追不上,應州大戰就這麼結束了。
應州大捷,的確不算贏,更應該算是平手,因為明軍沒把韃靼留下,而韃靼也沒攻破應州,雙方各有死傷。
說白了,就是典型的大宋重騎兵,對金國鐵浮屠,誰都拿誰沒辦法。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