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朝鮮亂局
建武十二年的開春之際,朱怡炅有了第一個異國皇妃。
朝鮮王李昑當初送來的那名宗女公主,在後宮教養幾年,今年趁著過年,總算是被皇帝收了。
主要老是不收也不是辦法,李昑還以為是大明皇帝陛下不喜歡,年年都在往南京送朝鮮宗女,就連內閣也隔三岔五,旁敲側擊的在奏章裡勸諫皇帝,應該以國事為重。
不知什麼時間開始,朱怡炅的後宮,就已經成了國事的一部分。
這位朝鮮妃子相比皇帝後宮而言,並不算什麼天姿國色,但勝在年輕活力。而且幾年後宮教養下來,也已經學會漢語漢字,日常交流起來也不會有甚阻礙。
皇帝納妃,這麼一晚上折騰下來,朱怡炅完敗,最後隻能扶腰討饒。
翌日。
難得休息一日的皇帝,重新回歸日常辦公。
沒批幾封奏章,便看到樂浪巡撫與平壤知府的聯名上疏。
當年被皇帝隨手一子閒棋,放在平壤做知府的朝鮮進士樸政,儼然已是將自己徹底“漢化”成了大明朝鮮人。
其與樂浪巡撫這次聯名上疏,竟是在奏請朝廷出兵,南下收複“漢四郡”。
漢四郡的轄地可就太大了,甚至都越過了後世的三八線,僅餘南方半隅之地,這裡也是朝鮮兩班大臣真正根基所在。
平壤知府樸政明顯是有專門研究過,可能還揣度了朝廷對於朝鮮的心思。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在於,朝鮮爆發了內亂!
樞密院那邊暫時還未收到消息,不過應該也快了。
朝鮮內亂的起因非常抽象,那位在明軍幫助下登上王位的朝鮮王李昑,為了鞏固自己的王權,也宣示自己王位的正統性,采取了與曆史上相同,甚至更為激進的政治舉措。
李昑先是以消弭黨爭禍患為由,在國內積極采取肅宗時期便提出的蕩平政策。何為蕩平,即《尚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
但這都是屁話,聽聽就好。
無論曆史上,還是現在朝鮮,蕩平政策都是王權乾涉下到來的新一輪黨爭。隻不過曆史上在王權乾涉下,朝鮮黨爭趨於平緩,而且“唯才是用”也為其他黨爭失敗的朝鮮士紳,提供了重新入朝的機會。
要是利用的好的話,就能依靠朝野黨爭,一定程度上來加強王權。
可問題在於,這個時空的朝鮮,無論政局國情,甚至版圖都與另一時空完全不同。
如此還是不管不顧,采取蕩平政策,甚至一上來就是更為激進的“大蕩平”論,反而讓不少被鬥敗的朝鮮士紳,兩班大臣重回朝堂。
於是乎,朝鮮的政局變得空前混亂,原本還隻是老論、少論在黨爭互鬥,現在又加了南人、北人,甚至原來的老論、少論中還有絲分裂出了蕩平緩論與蕩平峻論老論還分出了南黨、北黨、東黨……不知如何評價)。
朝鮮政局變得一團亂麻,李昑這個始作俑者很快便無從下手,隻能先著手改革民政。
然後……他就廢除了肅宗朝鮮的戶布、口錢、結布等稅製法案,改為效仿大明新朝的攤丁入畝。
這作業抄的,朱怡炅都不知道該怎麼評價。
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可不是簡簡單單就能隨便亂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