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財政負擔與白銀流入
各國使節團乘坐廣州官船抵達南京,他們還要先在京師的鴻臚寺進行報道,然後才能看日程朝覲大明皇帝。
隨著大明的疆域越來越大,甚至還開拓了殷洲殖民區,前來中國朝覲的外藩使節同樣也越來越多。
廣州港的南洋諸國使節團隻是一部分,遼東那邊還有經由平壤前來朝覲的朝鮮、韓國、日本三國使節團。
平壤作為樂浪省首府,朝廷又在日本全麵開埠,打通朝鮮日本殷洲的往返貿易航線,所以也有設立鴻臚寺在遼東的分屬衙門。
朝鮮已經確定分裂了。
李麟佐叛亂割據忠清道自立,朝鮮王李昑向漢城和南京求援,內閣票擬:“此為朝鮮屬國內部國事,中國既為宗主,是故不便插手。可下旨斥責雙方,不可逾矩。”
說白了就是在故意和稀泥,對大明而言,分裂的朝鮮才是好朝鮮。
現在的南朝鮮地區,朝鮮王李昑雖然名義上坐擁兩道之地,但慶尚道在忙活著內鬥黨爭,漢城的兩班貴族與慶尚道本地豪門圍繞朝政大權,相互攻訐傾軋。
全羅道那邊則更乾脆,直接作起了壁上觀,既不明確表示支持叛亂勢力的李麟佐,也對李昑的勤王旨意各種推諉拖延。
李昑請不到中國出兵,自己又無力鎮壓叛亂。
於是乎,他便出了個昏招,直接下令賜死了李坦。
這可真是瞌睡來了送枕頭,舍我其誰的李麟佐直接稱王自立,韓國辰韓)就這麼提前兩百多年誕生了。
李麟佐也知道自己這樣倉促稱王法理不足,所以匆忙遣使到南京朝覲,請求大明皇帝冊封賜印。
李昑聞訊也連忙遣使入貢,反正不能讓李麟佐得到大明皇帝的冊封。
朝鮮便是如此,大明都沒有刻意去挑撥,他們自己就先亂起來了。
日本使節團屬於正常朝覲入貢,也是與中國正式詳談開埠通商事宜。
開埠通商不是中國說開幾個港口……也確實可以一言而定,日本幕府不可能反抗,但港口開埠後的利益分配,幕府必須爭奪一下。不能全部交給那些地方上的大名藩主,而且開埠通商以後,那些肆虐於中日貿易航道的海盜集團,也需要嚴厲打擊。
對這些海盜集團,不僅中國商人非常痛恨,日本幕府同樣也很厭惡。
曆史上日本德川幕府數次試圖與明朝恢複通商和朝貢關係,但每次一有進展,海盜就會跑出來肆虐,破壞兩國朝貢交流。
因為一旦明朝與日本幕府達成朝貢關係,那許多靠著走私發家的大名就賺不到錢了,所以必須進行破壞。
這其中就屬平戶、薩摩兩家藩主鬨得最凶,平戶藩更是依靠海盜走私發家,延平郡王國姓爺的母親就是平戶藩出身,其背後與好幾家海盜集團都有勾連。
中國不好直接出麵懲戒,這就需要幕府下令斥責。
斥責以後要是還不聽話,那就不怪大明海師不客氣了。
今年的農部官員較之往年也要更加忙碌,康子斐的遠航開拓船隊從殷洲與檀香群島帶回了不少農作物、牲畜、樹苗,這些都需要農部接收安置。
尤其是檀香群島帶回來的麵包樹,這東西可是連現在的歐洲人都未曾見過,而且作為能吃的糧食樹種,麵包樹不僅長得極快,而且還耐炎熱、耐乾旱,就算種植在貧瘠的土壤也能生長,非常適合用於在海外殖民。
如今的海外殖民區,很多土地因為實在不適合種地,所以擴張開墾的速度緩慢,但隻要把麵包樹培育移栽過去,必定能迅速改善這種情況。
而且,還有如今未被收複的西域南疆,這裡的土地大片都是貧瘠、乾旱、炎熱。若是能將環境適應性極強的麵包樹培植移栽成功,就可以在西域和南疆大麵積推廣,從而開墾出大片土地,那西域南疆的移民糧食問題也就能解決一大半了。
……
謹身殿。
內閣與各部院大臣齊聚,正在召開禦前會議。
王禮今年已經六十三歲,依舊還是精神矍鑠:“算上海外各總督區遞解的稅銀,去年全國的財政歲入,已經突破7000萬兩白銀。但除去地方截留與皇室內帑的財政支出,國庫僅餘300萬兩白銀。”
國庫就剩下300萬兩銀子了,聽到這番話,不少大臣覺得不可思議。
去年全國的財政歲入都突破了七千萬,便是滿清韃子的什麼康熙盛世,也沒這麼多歲入銀子啊!咋就國庫連一千萬的銀子都剩不下來了?
次輔梁文煊開口解釋道:“去年的財政歲入雖然突破七千萬,但卻有諸多財政支出。”
“這第一,便是幾大邊疆都司,黑龍江、漠南、雲中、烏斯藏、朵甘,五大都指揮使司轄地,從移民開墾,到修建驛站官道,再到擴建駐軍與編練水師,還有建設學堂,大張教化……”
“而且,除去五大邊疆都司,遼東北地這兩年新設的遼寧省治、漢城布政司、嶺北府,還有廣南省新拓的南方諸州與南蟠軍民府,每年朝廷都要往這些新拓之地,輸送大量移民與物資財賦……”
“這些隻是內陸,還有海外領土的耗費,除了最早收複的呂宋總督區,這幾年開始能夠往南京遞解稅賦,椰城總督區、馬六甲、舊港諸地,至今還處於虧損殖民階段……”
“還有征討緬甸之戰,此戰朝廷籌備數年之久,光是前後投入的軍費財政,以及戰時征調的民夫、大量巡檢部隊,調運的糧草軍械……這些全都要花銀子。而且這還隻是開始,緬甸平定,被收複的幾大土司轄地都要改土歸流,包括新設的八百軍州府,在這裡又要築城、屯兵、移民……”
“最後一點,那便是治河,黃淮治理一旦開始,未來至少十年內,國庫必須有一筆款項預算,要撥給黃淮河道治理,否則便是前功儘棄,所有前期耗費的銀子都要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