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淮揚
明軍兵出萬安,順著贛江疾馳南下。
隻花了兩天時間,便抵達贛州府。
贛州府,同樣是一座建在贛江流域的城池。並且,還是位於三江交彙處。
可以說,整個江西各州府城,幾乎都是依著鄱陽湖及五大江建的。
唯九江、南安例外,前者是長江重鎮,後者則背靠梅嶺三關,屬關口府城。
贛州府城下,李勇想打仗的心思終究還是落了空。
看到明軍那標誌性的全紅軍服,而且還是從贛江上來的。
早就苦等王師日久的贛州府官吏,當即毫不猶豫開城獻降。對於李登科出兵前要他們守好贛州,等他回軍的話早就拋至腦後。
不,也不能說是拋至腦後。
畢竟來的本就是大明王師,他們不過就是投降的時候沒帶著他李登科一起而已。
南贛重鎮贛州府就這麼被明軍不費吹灰之力拿下。
黃殿先是以第四軍軍長的身份,親自接見並安撫了一番贛州府大小官吏。隨即便是抓緊寫了封緊急軍報遞送南京,請求援兵。
隻有李勇不太高興,因為又沒仗可打了。
南贛民亂仍在持續,但黃殿卻抽不出兵馬,隻能固守府城。
南贛總兵李登科這時還不知道,自己的老家已經被那幫子文官給獻出去了。
……
與南贛、淮南兩地不同,鎮江府的第七軍幾乎已經不能用順利來形容了。
先前北邊的清軍未儘全功,致使八卦教殘部四處流竄。
一部深入山東,還有一部則南下淮揚。
除了淮安、揚州等大城因為不好打,未遭破壞以外,整個淮揚一帶幾乎都被這八卦教,還有追剿的清軍禍害的夠嗆。
匪過如梳,兵過如篦。
單單一個就已經很要老百姓的命了,現在兩個一起來。
八卦教劫掠一輪,官兵再劫掠一輪。
整個淮揚都被打爛了。
明軍第七軍與其說是來攻打淮揚,倒不如說是來收拾殘局的。
這不,第七軍軍長於可成才剛帶著第七軍過江,揚州城裡的那些鹽商巨賈們便開城獻降了。
不僅如此,這些揚州鹽商還緊接著就給於可成的第七軍捐輸了大筆錢糧軍資,直接就給明軍展示了一波他們雄厚的財力。
揚州鹽商確實並非浪得虛名。
其實,這些揚州鹽商之所以投降的如此麻利。
除了看明軍勢大以外,也在於這些揚州鹽商說是揚州鹽商,實則全都是徽商。
不光是清朝的揚州鹽商都是徽商,乃至前明,幾乎也沒幾個是正兒八經的揚州本地人。
明清時期,國家鹽法實行引岸製度。鹽商運銷食鹽,必須向鹽運使衙門交納鹽課銀,領取鹽引運銷食鹽的憑證)。
然後才可以到指定的產鹽地區向灶戶買鹽,並販往指定的行鹽地區銷售。
但領取鹽引需有引窩也叫窩根、根窩),即運銷食鹽特權的憑據。
鹽商為了得到這種特權,就要向對應官府認窩。認窩時,還要交納巨額銀兩。
如此,握有引窩的鹽商就有了世襲的運銷食鹽特權。
大多時期的鹽商,臂如揚州鹽商,指的就是這種引岸鹽商。
而還有一種鹽商群體,則不屬於引岸銷售,而是充當食鹽生產角色,又叫場商。
臂如自貢鹽商。
最開始的揚州鹽業基本都是西陝西)商和晉商的天下。到了明清交替,徽商大舉進軍揚州,成功將另外兩大鹽商擠出市場。
西商退至川中鹽業,自貢鹽商就是他們了,而晉商則徹底退出鹽商舞台。
本質都是徽商的揚州鹽商,連老家都被明軍抄了。
那在揚州繼續堅守還有屁用,自然是麻利投降了。
而且,這些揚州鹽商也並非白白歸順,前麵的軍姿捐輸既是投名狀,也是在向明軍展現實力。
揚州鹽商之所以能成為天下巨富,靠的就倆字,壟斷!
舉個例子,從乾隆晚期到道光初年,後世聞名的廣東十三行捐輸朝廷近四百萬兩白銀,而同時期的揚州鹽商則捐輸朝廷三千六百萬兩銀子。
雖然這時候的十三行還處於上升階段,但也能側麵看得出來揚州鹽商是何等的巨富。
乾隆甚至都說,廣州之富不及揚州。
即便是十三行的巔峰期,也隻是比揚州鹽商巔峰期要稍微強點。
這些揚州鹽商歸順明軍的要求唯一條,便是維持現狀。
從鹽業壟斷,到科舉名額……
而作為回報,他們則每年都可以為大明朝廷持續捐輸起碼百萬兩的軍費。
這是個極為誘人的條件,誘人到於可成都沒有權力答應。
隻得趕忙寫封奏報,以加急奏報南京,剩下的還是由陛下和那些朝堂大佬們來定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