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曾靜是在前往府城應試的時候,偶然拜讀了呂留良的時評文章,裡頭有提到“夷夏之防”。
divcass=”ntentadv”曾靜頓時大受震撼,並為之深深折服。
隨即,他就派遣了同樣心思不單純的弟子張熙前往浙江,求取呂留良的其它反書,並成功從其子呂毅中手裡得到大批遺書。
這些遺書中同樣記載了大量反清複明思想。
嗬,呂留良這波其實是純粹躺槍了。
這家夥雖是明清交替時代的人,還認識黃宗羲等明清大人物,但說到底也隻是煌煌大勢之下的普通讀書人。
至多也就是拒絕出仕滿清,寫的著作也多是行醫救人,偶爾再緬懷一下前朝。
他的兒子後來還當到了康熙朝的翰林院編修,隻不過受到四明山起義案就是那個真朱三太子被弄死的案子)牽連,被革職罷官。
反正曾靜是覺得呂留良想反清,於是便與呂留良的徒弟嚴鴻逵師徒私交密切,還屢屢賦詩相贈。
《知新錄》中就記載有曾靜說過的話:“中原陸沉,夷狄乘虛,竊據神器,乾坤翻複。……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華之與夷,乃人與物之分界。”
本來,若隻是這樣,曾靜姑且也算是惋惜前明,卻又無力回天的諸多文人士子之一。
但他偏偏付諸行動了。
曆史上,曾靜看到雍正登基,把兄弟一網打儘,還將其黨羽發配廣西。
途徑湖南時,這些黨羽大肆宣揚雍正殘暴,屠戮忠良,必將遭到天下萬民唾棄。
於是乎,曾靜以為時機成熟,滿清氣數已儘。
又聞嶽鐘琪是嶽飛後人,還手握重兵,受到猜忌,就帶著弟子跑去勸其反清複明。
再然後……懂得都懂。
雍正先是親自跟曾靜朝堂對辯華夷之辨,並將之編入《大義覺迷錄》,隨後就是派大員帶領曾靜等人到江寧、杭州、蘇州等地,進行宣講,對留良、胤禩輩言論,進行批駁。
同時,開始大興文字獄,將呂留良全部遺著焚毀。其子呂葆中及徒嚴鴻逵雖死,卻還是開棺戮屍,梟首示眾。
幼子呂毅中、沈在寬嚴鴻逵徒)斬立決,並夷滅三族,孫輩發往寧古塔為奴。
就連私塾學生黃補庵,刊印呂氏書籍的老板車鼎豐、鼎賁,以及家有呂氏書的孫用克、敬輿等人也被株連,死者甚眾。
乃雍正朝有數的文字獄慘案。
不過,雍正殺了這麼多人,卻獨留始作俑者曾靜、張熙,還留下遺詔,告誡乾隆不能殺。
不得不說,雍正的確是個厲害的人。
隻不過,這也更襯托了他兒子乾隆的無能。
乾隆一上台,就把曾靜、張熙淩遲了……
就這還有許多人說什麼乾隆至少把清朝推到了巔峰,還滅了準噶爾,敢跨過喜馬拉雅山去打尼泊爾。
咱就說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雍正過後,任何一位皇帝,但凡正常點,都能做到這些事情?
一手王炸,我問你怎麼輸?
還有那句話怎麼說的:從來隻知昏君身邊會有明臣清官,卻不聞明君身邊全是奸臣貪宦。
贖罪銀……這是正常人能想出來的操作?
“我大明天子竟然又要開科取士了,大明根基已立了!”曾靜看著邸報,捋了捋下巴上的胡須,頗為欣慰。
一旁的張熙插話道:“就是這不再承認前朝功名,著實有些不近人情了。”
曾靜愣了片刻,微微點頭:“卻是如此。”
張熙頓了片刻,試探性的說道:“先生,而今既然大明根基已立,那我等……”
曾靜卻是思量半刻,搖頭道:“不急,且再看看,至少也要待到我大明天兵進兵湖廣也不遲。”
張熙聞言,似有些不甘心,但還是點點頭:“先生深謀遠慮,是學生孟浪了。”
曾靜說:“嗯,不過你說的也有道理,這準備倒是可先提前準備起來了。”
張熙點頭:“先生說的是。”
就這麼兩人,還是兩個讀書人,一個是縣裡頭的普通老師,一個普通學生,就這麼堂而皇之在茶樓裡商議起了造反的事情。
曆史的車輪悄然轉動,即便這個時空雍正由於倉促登基,沒把一窩兄弟的手下發配廣西,但該發生的事還是發生了。
隻是這些人似乎不再想著去四川找嶽飛後人,反而看這意思是想就地發揮。
時間也提前了好幾年。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