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湖口大捷上)
大明建武二年,偽清雍正元年。
四月。
隆科多親率五萬大軍,水陸並進,攻打九江。
第一日,戴坤親率兩萬淮軍猛攻迎恩門,餘下清軍分三路佯攻九江城。
明軍守將何正親登城門,督軍放炮,淮軍傷亡甚眾。
淮軍其後故技重施,連攻三日,均告失敗。
戴坤自知難以從迎恩門輕易突破,遂改變戰術,四麵合攻九江城。
原來佯攻三路清軍改為強攻。
何正親自指揮將士,奮勇守城。迎恩門守軍更是日夜不斷深挖壕溝,還在溝外設立大量木柵為阻。
待清軍攻城時,一如既往,城牆眾炮齊射,子若飛蝗。
清軍連攻三日,淮軍損兵數百,這次更是有一個淮軍千總當場戰死。
就連那些出工不出力的綠營新軍,同樣損失頗大。
而何正不斷打退清軍攻勢,守起城來愈發的遊刃有餘,九江明軍的信心也是愈發增強。
若不是兵力差距太過懸殊,何正都想帶兵出城襲營。
不過最後還是沒有腦子一熱,襲營勝了好處不是太大,清軍好歹有五萬大軍。
可要是敗了,自己戰死不提,這九江丟了那可就罪過大了。
區區一座九江城,雖是長江重鎮,但清軍出動五萬大軍,隆科多隆大帥更是親自領兵坐鎮,四麵合圍,水陸並進,連續多日猛攻,居然不得寸進。
饒是隆科多也不由望城興歎:“偽明反賊將才何其多也!”
九江攻防戰一時陷入僵持。
南京,隆科多率五萬清軍來襲的消息,也在不久前送抵南京樞密院。
對此,樞密院早有準備,先是按照例行程序上奏皇帝,得到皇帝批複許可以後,這才對外下達各種命令。
其中最關鍵的一條,便是緊急調令淮南第二軍,即刻溯江而上支援第四軍部隊。
雖然前麵總說大明國的財政很拮據,但就像那啥,擠一擠總會有的。
駐守淮南的鄭定瑞得到樞密院加急調令,迅速聚兵奔往長江,然後便忽然兵分兩路。
一路自長江水路,溯江而上火速支援支援九江明軍。
而另一路則直接渡江奔襲宿鬆縣,然後借宿鬆縣作為跳板,前往湖北黃梅縣,並伺機將其以最快速度給打下來。
封郭洲,後世屬黃梅,至少在長江小規模改道以後,單從地理來講,黃梅與封郭洲確實更有緣分。
很顯然,鄭定瑞與黃殿想到一塊去了。
或者說這也是正常的戰略部署,要守九江肯定不能單守這一座城。
自古孤城不可守。
現在分一支老兵精銳去攻打黃梅縣,如果局勢來得及,還能從封郭洲渡江支援九江城,趁機打清軍一個內外夾擊。
要是來不及,那還是從黃梅縣這塊跳板南下,先行奪回封郭洲,至少也要截斷清軍從封郭洲夾擊九江的戰略企圖。
九江城西,清軍大營。
由於陷入僵持,清軍居然有空修築起了營寨木牆,不再是原來一圈套一圈的簡陋營盤。
至少營寨防護能力的確得到了極大提升,雖然還是肯定防不住火炮。
此刻,隆科多正於主帳召集軍中諸將議事。
議的便是這九江接下來該怎麼打?
亦或是,還該不該繼續死磕下去?
戴坤說道:“大帥,九江難克,末將以為不可在此繼續浪費時間耽擱下去。當儘早決斷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