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喀爾喀朝鮮
滿清退出北京退的太果斷了,這完全打亂了朱怡炅的部署。
整個北直隸雖未直接糜爛,但山東、河南兩省的長期糜爛,還是對北直隸造成了間接性影響。
光是從兩省不斷逃荒過來的饑民,就已經快壓得北直隸喘不過氣來。
那些北直隸地方官所以完全躺平,也是在此。
嗯,明軍現在也是這麼乾的。
隻治理城鎮,鄉村則交給百姓自己解決。
同時又疏導流民遷往河南、山東那邊開荒落戶。
要不然,不說糧食夠不夠,這些外地流民與本地土著之間的矛盾就得先激化。
廣東那邊延續百年的土客矛盾便是如此。
某種意義上,也得虧林大王在廣東做的太過分,導致兩廣人口損失嚴重,這才讓明廷接手以後不至於麵對日益激化的土客矛盾。
有矛盾,直接遷戶就是,反而有大把土地能夠安置。
北京城這邊,明軍還在著手賑濟災民。
值得慶幸的是,滿清雖然跑了,但並沒有焚燒皇城宮殿。而且相關的《明史》稿件、清史稿等一應藏書也都沒有帶去。
胤禩本來是想帶去的,《明史》還好說,清史稿被明軍拿到手,那還得了?
戴鐸提醒:“且不提這些都隻是死物,就算真的帶去。北京一下,明廷照樣也能夠編纂《清史》,根本不會有人懷疑真實性。帶與不帶,本就區彆不大。而且,為成大業,便是與那明廷皇帝稱臣,又有何不可?攝政王以為然否?”
胤禩深以為然。
……
卻說宣統小朝廷帶著京師八旗全族退回盛京,但包括盛京在內的遼東地區地廣人稀,而且還氣候寒冷,大片土地都不適合生存。
這也是多爾袞的鍋,滿清八旗人口本就不多。
明末亂局,多爾袞為堅定南下中原的決心,更是將全部人口都遷入關內。
遼東關外之地,至此成了化外之地,並且有清一朝也都禁止開發。
所謂流放寧古塔裡的寧古塔,便是如今的黑龍江了。
這裡的八旗鎮守將軍也叫寧古塔將軍,直到康熙十五年寧古塔將軍遷往吉林烏拉吉林)。
乾隆二十二年又正式更名吉林烏拉將軍,這才定製。
吉林省名,其實也是源於吉林烏拉將軍,滿語意思為海岸邊的城池。
曆代滿清皇帝都在極力控製關內漢民遷往關外。
直至清末,遼東人口也才不過一百多萬。
隻現在的台彎,人口都已經快要超越他們,而且台彎還在持續接納閩浙兩省多餘人口的遷戶。
現在的遼東關外,就算加上京師八旗人口,也至多不會超過五十萬。
而且不是旗兵,就是旗人大爺。
都是享受慣了好日子,要讓他們再去種地不僅困難,而且也不定能種成啥樣子。
現階段隻能全靠那些包衣奴才,還有一些早年流放的奴隸,以及逃難寄居關外的漢民人口。
胤禩做了兩手準備,先是下令治下人口儘可能搶種冬小麥,然後立刻發動對外戰爭。
而且還是兩路出兵,向北劫掠喀爾喀蒙古,向南攻打朝鮮。
彆說去壓榨野人女真給糧了,野人女真就是索倫部……
喀爾喀蒙古和烏裡雅蘇台將軍完全一頭霧水,他們到現在甚至才知道朝廷換了皇帝。
不對,不是換了皇帝,而是二帝共治。
兩邊都說對方是偽帝,還是父子局!
胤禩的戰爭理由很粗暴,就是烏裡雅蘇台將軍聯合喀爾喀蒙古諸部,投靠偽帝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