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聽就是純扯淡,胤禩壓根沒去跟喀爾喀通信。而且喀爾喀嚴格來說是迫於喀爾喀壓力,才歸順滿清自保。
divcass=”ntentadv”滿清對喀爾喀也一直都是羈縻統治,因為太過偏遠嚴寒,統治成本太高。
但這不重要,就一個借口而已,隻要漠南諸盟旗“信”了就行。
雖然大家都是蒙古人,但漠南、漠北可不一樣,甚至於蒙古汗庭正統也是在漠南。
喀爾喀是有自己的汗庭的,不僅是漠南、漠北的互相敵視,就連漠南諸盟旗,不用滿清刻意分化政策,整個漠南也是諸汗林立。
明末林丹汗會敗亡皇太極手裡,一方麵是林丹汗過於自負,能力不足,另一方麵也是林丹汗試圖重建蒙古國。
這損害了那些漠南諸部汗王的利益。
雖然跟了滿清以後,這些汗王反而更後悔了。
喀爾喀蒙古分六個汗部,距離遼東最近的是喀爾喀東路格根車臣汗部,也是原來的車臣汗國。
與車臣汗緊鄰的是土謝圖汗,這倆汗部最先遭殃。
盛京索倫兵加上漠南諸盟旗的蒙古騎兵,攏共聚兵三萬,由胤禵率領突襲兩大汗部。
這兩部加起來,騎兵數量肯定不止三萬。但平日裡散居草原放牧,壓根想不到會遭自己人背刺。
來不及聚兵的兩大汗部直接被盛京、漠南諸部聯軍殺進汗廷,車臣汗袞臣、土謝圖汗旺劄勒多爾濟直接戰死。
其中土謝圖汗旺劄勒多爾濟最懵,他對滿清一向忠心,甚至康熙六十年還被冊為斡齊賴巴圖土謝圖汗。
怎麼突然就被自己主子給滅了?
也不能算滅了,因為滿清隨後便在兩大汗部再擁立車布登班珠爾為新任車臣汗,敦丹多爾濟為新任土謝圖汗。
另一邊,朝鮮的境況更爛,朝鮮本來就被雍正連續敲詐過兩次,國內已然爆發大規模饑荒,百姓都快鬨起義了。
現在又被滿清不由分說,發兵劫掠,整個朝鮮北部都被那些盛京八旗殺的十室九空。
如此連番的內憂外患之下,朝鮮王李昀終於不負眾望病逝了。
曆史上,他其實今年也該死了,能活這麼久已經算是奇跡了。
那些朝鮮朝臣們先是為其火急火燎上了廟號諡號,然後便是就誰來繼位之事爆發爭執。
李光佐、趙泰億等少論派認為應當即刻迎回李昑登基,但金一鏡、睦虎龍為代表的老論派卻認為李昑既是罪人,就已經沒有王位繼承權。
是的,李昑的王世弟身份已在去年就被廢掉了,理由是其擅自勾連明廷,還帶回了一封冊其為王,廢李昀王位的詔書。
雖然李昑並未想將其公開,但最後還是不可避免走脫了消息。
李昑這個王世弟就這麼被那些老論派大臣給廢了,連帶其東宮不少官員,還有那個樸文秀一起,都被發配濟州島為奴。
這事還被順帶稟報了清廷。
這樣一看,是不是覺得朝鮮大臣有些太拽了?
然而,李昀時期的老論派就是這麼厲害。
因為李昀體弱多病,幾乎不能治理國家,王世弟也是因此才立。
但即便立了王世弟,李昑也還是在老論派權臣手下險死還生。好不容易登基也是一再妥協,直到少論派根基穩固才一朝借力發動。
金一鏡、睦虎龍等老論派不想擁護李昑這個麻煩,認為應當擁護李器之李頤命之子)為王。
不過馬上就被李光佐、趙泰億這些少論派以同樣都是罪人之後李頤命被康熙以大不敬賜死)為由,嚴厲否決。
於是乎,這麼個朝鮮小朝廷,因為王位繼承權問題,引發新一輪黨爭。
明明國內已經民怨沸騰,滿清又在北方大肆劫掠,馬上內部都要爆發起義了,居然還有心思在這裡黨爭。
這也符合朝鮮一貫傳統,從東人、西人黨爭,東人逐漸分化為南人和北人。
北人又分成大北、小北,再到大北派、南人退場,西人當政。
西人隨後又分化為老論、少論,老論又分東黨、南黨、北黨,少論也分為峻論強硬派)、緩論穩健派)。
講究一個有絲分裂,生生不息。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