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發生了數次大規模圈地運動。
每一次,都伴隨著人口的階梯式躍增,以及朝廷中樞新舊交替之際(新君繼位、首相更易)。而每一次圈地運動,都伴隨著血雨腥風,但城市的規模也在這種風雨中不斷膨脹壯大,直到如今的規模。
在港區西南,約三十裡的地方,是華亭縣,曾為秀州縣城,但早已成為上海市屬地。比起幾十年前,華亭城也換了新顏。
港區雖然繁榮,但任何一個在上海待過幾日的人,都能發現,華亭,才是上海真正權貴聚居、財富雲集的地方。
大概是從建隆時期開始,便有一些權貴,選擇將府邸從鬆江之畔搬到華亭城。原因多種多樣,但主要因為居住環境。
喧鬨,汙穢遍地,臭氣熏天,是上海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對一些來過上海的清流來說,這就是一座堆積著糞土的城市,隻有小人才會往這裡紮堆。
大量人口的湧入,過度的開發利用,也給鬆江下遊的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甚至影響到士民飲水。早年的時候,還有人直接從鬆江裡取水飲用,但如今,已經很少了。
畢竟,鬆江裡麵什麼都有,垃圾、屎尿,以及屍體,這些東西,想想都令人反胃。同時,由於糟糕的衛生環境,上海市民常年籠罩在疾疫的陰影之下,每年因為疫症死亡的人,數以千計。
至於治安情況,都不需多提,各種大大小小的犯罪事件層出不窮,犯罪率毫無疑問居全國之最。
這些現實因素,都導致權貴們,逐漸從鬆江港區撤離,細屬周邊,唯有華亭了,這是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畢竟,陽春白雪的上層階級,怎能長久與那些肮臟卑賤的下裡巴人混居。
同時,這也是城市發展的一種本能調節,大量權貴的南遷,在分流江港區人口、減輕其壓力的同時,也帶動了華亭一帶的發展。
為方便往來,連通華亭與港區「城港大道」,兩年的時間便修好了,港區的繁榮一步步向南邊擴散。一大堆為服務權貴而設立的「三產」,也更加興旺。比如,就有這麼些人,專門從西邊幾十裡外的澱山湖取水,供應華亭貴人。
舊的華亭狹小城基早就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規模擴張了十倍,可容數萬人的大城。城內,是乾淨整潔的街道,沿街鋪開的,是一排排空間足夠、樣式新穎、景觀漂亮的漢樓,青磚白牆,灰瓦朱欄,極具氣象。
曆史是一個輪回,當上海市區日益開放自由的同時,華亭城內的秩序,卻逐步向嚴格肅穆轉變。進城是有門檻的,商業是有針對性的,沒有宵禁,但市禁製度重新被拿出來了,治安巡邏自早及晚、由夜到日,從不停歇,一切都以不影響貴人們舒適安逸的生活為優先前提。
而隨著上海市各大衙署的遷入,帶來的城市虹吸效應則更加顯著,如果把華亭比作一座酒店,那麼這裡的床位千金難求。
河港區吸引著海內外的目光,華亭城則是這艘大船的駕駛艙。幾十年風雲變化,上海灘誕生了無數財富神話,崛起了一代又一代梟雄式人物,但能否在華亭城內置辦下一處房產,才是對其成色的真正檢驗。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