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救城如救火,棘陽城又是一座重要的城池,在漢軍兵臨城下的情況下,正常情況下司馬懿應該將大軍都派出支援才是。
但司馬懿一開始派出的,隻有區區五千軍士。
五千軍士聽起來不少,但麵對著兩萬漢軍,自保都尚且有風險,更何況與城內守軍裡應外合擊潰漢軍呢?
而若是司馬懿報的是不救援棘陽的目的,他沒有必要讓牛金率五千兵士前往棘陽,更沒必要表示接下來他要親率大軍前往棘陽。
司馬懿的安排聽起來很是矛盾,這才是宛城諸將不解的原因。
救不救,倒是痛快點呀!
諸將不知道的是司馬懿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安排,原因在於他懷疑漢軍是想圍點打援。
圍點打援這個戰術,當初襄樊會戰時關羽就曾經用過。
當年在這個戰術之下,與漢軍進行野戰的魏軍下場有多慘,可謂是世人皆知。
儘管當下漢軍再難湊出關羽、張飛、馬超三員萬人敵齊聚的豪華陣容,但哪怕漢軍中隻有張飛在,漢軍的野戰能力也絕對不容小覷。
“當車騎者,人馬俱裂”,這句話可是襄樊會戰時張飛勇猛的真實寫照。
在這種真實寫照下,由不得司馬懿不心生忌憚。
他之所以讓牛金率五千魏軍先行,一是要告知棘陽城內的守軍,援軍已經到達,好讓他們繼續堅守。
另一方麵則是牛金乃是宛城內難得的悍將。
加上南就聚地勢險峻易守難攻,這樣就可在保證軍隊安全的情況下,進一步探查漢軍的真正目的。
從防止被圍點打援的目的來說,司馬懿的安排很是妥當。
可是司馬懿心中總是有種不好的預感,好似他忽略了什麼關鍵的事一般。
到底是什麼呢?...
牛金率著五千魏軍,很快就來到了離棘陽城處不遠的南就聚。
牛金初為曹仁部將,在曹仁戰死後牛金便留在了宛城中。
後來司馬懿坐鎮宛城之後,牛金也就順勢成為了司馬懿的部將。
早在曹仁部下時,牛金就常因勇武時常被曹仁委以攻堅之任。
及至歸附司馬懿後,牛金的勇武也進一步得到司馬懿的賞識。
而牛金雖作戰勇猛,但卻不是一個性格魯莽的人。
他剛剛率軍趕到南就聚後,就聽到斥候稟報,說是棘陽城外漢軍早就紮好營壘。
並且觀漢軍的作態,他們有包圍棘陽的態勢。
聽到這個軍情後,副將問牛金是否要趁漢軍的包圍態勢尚未形成前,率軍突入城內與城內守軍彙合。
若無司馬懿的囑托,牛金很可能會采納這名副將的建議。
但為了不違抗司馬懿的將令,牛金最後還是選擇在南就聚安營紮寨,與棘陽城形成掎角之勢。
在安排好紮營的事宜後,牛金親自寫了一封軍報發回宛城。
軍報中牛金將他探查到的軍情,一五一十地的稟報給了司馬懿。
在牛金稟報的軍情中,他提到了很重要的兩點。第一點就是棘陽城外的確有大量漢軍雲集。
第二點就是領軍攻打棘陽城的,從將旗上看是張飛無疑。
這封軍報不過兩日,就被快速的送回到宛城司馬懿的手中。
司馬懿看著牛金送回的軍報,沉思良久後他終於做出了決定。
就在第二日,司馬懿就領軍一萬南下救援棘陽。
宛城作為拱衛洛陽的戰略要地,一直是有重兵駐紮的。
之前加上張郃的一萬軍士的話,單單宛城內外就有三萬魏軍。
不過隨著張郃領軍離去,牛金又帶了五千軍士南下,目前宛城內外隻有一萬五魏軍。
而司馬懿不可能將一萬五魏軍全部帶出宛城,從而讓宛城陷入極度空虛的地步。
當司馬懿率軍離開宛城之前,他特地對留下的宛城守將言道:
“我率軍離開之後,你務必日夜派斥候巡查周圍,不可放鬆大意。
我率軍南下南就聚,若有緊急軍情,你當及時報我。”
被司馬懿留下來守城的,是曹魏宿將戴陵。
戴陵雖算不上什麼知名的大將,但從軍多年的他,一向以沉穩的用兵風格,深得曆任主將喜愛。
也正因為戴陵的這點特質,司馬懿才會將他留下駐守宛城。
可儘管如此,司馬懿還是連續對戴陵連續囑咐了好幾番。
麵對司馬懿的多番囑咐,戴陵自是不敢怠慢,他連聲答應司馬懿,一定不會掉以輕心。
在得到戴陵的多番保證後,司馬懿方才放心的帶兵離去。
可是司馬懿不知道的是就在他率大軍離開宛城的當日,一名隱藏在宛城外的漢軍斥候,察覺到他率軍離開的動向後,就立即朝著南方返回。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