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貸,應天府那邊到底是怎麼回事?”
乾清宮大殿裡,隆慶皇帝坐在禦座上,有些奇怪的問話。
最近一段時間,他已經看到七八本彈劾海瑞的奏疏,所有上奏的科道言官眾口一詞,說海瑞昏聵,不適合繼續坐在現在的位置上。
舒化上了第二本彈劾奏疏,列舉了海瑞的仕途,特彆是他在戶部的經曆,認為以他剛正不阿的作風,更加適合在南京總督糧儲。
總督糧儲,是專差禦史名,置於南京,嘉靖以前以南京都察院都禦史為之。嘉靖二十六年後以南京戶部和南京都察院官員領之。
雖然都有“總督”二字,但是總督南京糧草和那些節製一方,總領一方軍務的重臣還是相差很遠,簡稱自然也不能是總督,而是糧台。
當然,因為中國自古到今對糧食的重視,所以這個職位也不能算差,但肯定沒法和應天巡撫相比。
魏廣德還沒開口,就聽到隆慶皇帝繼續說道:“海瑞才去應天半年,之前治理地方水患還是多有成效,南京亦有報功奏疏,怎麼這麼短的時間就大變樣,好似他在應天府做了什麼天怒人怨的事兒一樣,他得罪誰了?”
前麵的話還算正常,但最後一句話卻讓魏廣德心裡一驚,知道隆慶皇帝或許已經知道了,或許隻是猜的,但他知道海瑞肯定是在南邊和人鬥起來了。
海瑞在京城的名聲很好,魏廣德相信隆慶皇帝肯定知道。
士紳該不該納糧,東西方觀點是不同的,雖然從最高統治者看來一致,但實際上卻是有很多的不同。
“這個,據臣聽說,應該是你情我願,隻不過現在反悔了,但好像涉及麵極廣,也不排除有人是被持強淩弱,強索去的田地。”
隆慶皇帝張口發聲,但不知為何卻忽然收聲,嘴裡隻發出怪異的腔調。
“江南江北有何不同?”
至於魏廣德所說的一條鞭法,其實已經把清朝的攤丁入畝給融合進去了。
“徐家到底有幾萬畝還是十幾萬畝,亦或者傳說中二十多萬畝?”
皇帝不提,他自然也不好問,就這麼拖下來了。
特彆是後者,等於打破了他們苦心營造出來的清高之像。
民亂這東西,往往是越窮困的地方越容易被人挑動,而且臣還有個想法,那就是一條鞭法實行後,徭役也變成了類似丁稅一樣的稅收。
以往征收丁稅按人口計征,但有地百姓還好說,無地百姓本就衣食無著,又哪來的銀錢交稅?
一條鞭法,其實就是把賦役合並、將田賦、徭役、雜役分攤在田畝上,役歸於地、量地計丁、計畝征收、折銀征收。
按照太祖之策,各府縣將丁口儘數攤入田畝,一並征收,但臣還想說的是,何不趁此機會,將宗室賜田全部征稅。”
我魏廣德雖然對於當差納糧並不抵觸,可也是能拖延就拖延的想法,誰又會主動把口袋裡的錢往外掏,那是傻子。
但是徐家若因此就可以聚斂十幾二十萬畝田地,那就不是小事兒了,可以想見其他沒有投獻的百姓又是過的什麼生活。
魏廣德回答道。
“其實百姓所求,不過是一日溫飽,有食物果腹,有衣服遮體,這是朝廷應該給他們的。”
魏廣德說到這裡,偷眼看了看禦座上的隆慶皇帝,見他微微點頭這才接著說道:“北方多礦,陛下可雇百姓開礦,給以銀錢購置衣物,滿足日常所需,則必不會發生民亂。
“江南手工業發達,失地農民多從事商品生產,而北方較弱,失地就如同失去根本,容易引發亂子”
魏廣德說到這裡忽然一頓,因為他想到之前自己寫的一個章程,就是開礦那個。
應天府行一條鞭法都如此艱難,要真是全國範圍內推廣,還不知道會鬨出多大的事兒出來。
“陛下,當初太祖在位時,把各府縣賦役進行固定,設為永定之數,但當時的情況是天下藩王不多,藩王所賜田畝也少,所以百姓能夠負擔得起。
魏廣德說道:“當初太祖分封諸藩是為了安定周邊,可是很快都變了。
“山東民亂原因複雜,其中多有白蓮教徒興風作浪,並不代表北地百姓不支持一條鞭法。”
魏廣德現在的階級已經不同,自然不會站在百姓的角度。
“臣剛才所提,隨一條鞭法把丁稅也攤入田畝,實是為天下無產者考慮,本就衣食無著,如何供養朝廷。
社會發展其實就是這樣,有地百姓就守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過活,而無產者進廠打工,賺一日三餐所需。
“呃嗯?”
不過這話,難道不應該是對高拱說的嗎?
為什麼會和自己說?
而北方,這樣的工坊就偏少,特彆是山陝等地,這裡也最終成為推翻大明王朝的根源地。
以後若是朝廷入不敷出嚴重,都要破產的程度,提出來也不算什麼。
雖然對他當年上《治安疏》一事到底是個什麼態度還不確定,但畢竟時過境遷,想來即便有些不愉快也早就忘了。
可是話到了這裡,魏廣德忽然又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也算是因為說道攤丁入畝時順勢提出來的。
即便有時候會為他們考慮,也是從維持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
在東方,士紳們當然想偷漏稅,損公肥私,而且實實在在乾出來了,是群體行為。
“這就難怪了,關於徐家的事兒,你知道多少,都給我說說,我很是好奇,外麵都怎麼傳的。”
魏廣德低頭答道,徐家到底有多少田地,後世也沒有搞清楚,因為海瑞根本就沒有徹查。
那就是求穩,他畢竟隻是個守成的皇帝,而不是一個具有開拓進取心的皇帝。
這樣的環境下,如果讓百姓去服徭役,則自家的田地誰來種?
現在他才是皇帝,掌握一個官員升遷貶黜大權,自然會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而就現在,魏廣德當然不清楚,所有數字都是應天府衙門估測的,或者說民間傳言,當不得真。
“陛下聖明。”
隆慶皇帝又問道,語氣中沒有一點情緒。
一條鞭法在北方實行,在百姓看來其實就是加稅,本來自己就不承擔徭役,那是自家老爺和官府溝通的事兒,結果現在直接要他們出錢,這還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