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以為李成梁就是純粹的武將,沐昌祚也是,所以壓根沒考慮其他。
這邊的事兒,稍好還要給京城送個消息,不過也得先和沐昌祚見麵以後再傳回去。
就在李錦為了魏廣德和馮保在緬甸的“生意”奔走的時候,魏廣德也在京城等到了張居正的返回。
因為擔心蒙古重新崛起,他之前的打算被內廷暫時擱置下來,就等張居正回來聽取他的意見。
不過,魏廣德並沒有在張居正回京後第一時間就過去迎接他,畢竟現在張居正還在守製期。
官場上的接風宴什麼的,並不適合此時的張居正參與。
不過,張居正抵京後隻休息了一天時間,第三天就出現在內閣。
魏廣德走進內閣大門的時候,蘆布就已經在他耳邊小聲說了下。
“來了?”
魏廣德隻淡淡問了句,見到蘆布點頭,他也就釋然了。
張居正還是張居正,把工作看的比什麼都重要。
“那就先去那邊看看。”
魏廣德輕聲嘀咕一句,隨即往裡走,隻是沒有去自己值房,而是徑直到了首輔值房。
走到門口,他就聽到屋裡張居正和張四維的談話聲。
“通報下。”
魏廣德對值房外書吏說了句。
“魏閣老稍候。”
那書吏躬身道,隨即轉身進了屋子。
片刻後,書吏出來,恭請魏廣德進去。
“叔大兄。”
魏廣德進屋,一眼瞧見一身素服的張居正,急忙拱手道。
“善貸,這些天受累了。”
張居正迎過來,衝魏廣德還禮後說道,“裡麵請,子維也是剛到。”
“魏次輔有禮了。”
他身後的張四維這時候也衝他行禮,魏廣德還禮,三人這才坐下。
“離開時,我向朝廷上奏疏,請求讓馬自強入閣,隻是沒想到,宮裡居然留中了。”
本來,因為張居正回鄉安葬父親,內閣隻剩下張四維,所以禮部尚書馬自強很輕鬆就利用這個機會得以晉升閣臣。
但是這個時空,多了個魏廣德,內閣自然就不缺閣臣出自公務。
馬自強和馮保的矛盾,終究斷送了他入閣的最佳機會,與之失之交臂。
少一個閣臣,對於魏廣德和張四維來說,就是每天多看幾份奏疏的事兒,兩人都正直壯年,自然不算什麼。
和以前許多內閣相比,萬曆朝的內閣平均年齡算是輕的了。
嘉靖朝的內閣,那都是七老八十的兩個閣臣在主持,那才是真的難以為繼。
稍微奏疏多點,嚴嵩和徐階就處理不過來,還得嚴世番幫忙。
嘉靖四十年以後,青詞宰相先後入閣,那也是看兩人實在處理不過來。
魏廣德一番關心,張居正也簡單把自己這趟回鄉行程說了說,很快張居正就把話題轉回內閣公事上。
顯然,馮保之前把他和魏廣德關於蒙古和西藏的分析結果傳遞給了張居正,而這一路回程途中,張居正也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
“我看過俺答汗遞上來關於冊封索南加措的奏疏,不反對俺答汗,或者說向蒙古傳入黃教。
就如你所說,讓蒙古人放下屠刀似乎是一件有利於我大明的事兒。
隻是,兵部的擔憂不能忽視。
若是蒙古人都信奉黃教,那他們幫助黃教重新回到西藏去將成為必然。
有了蒙古騎兵的幫助,黃教重新掌握那裡的宗教權利,也會更加依仗蒙古人。
到時候,草原和西藏聯成一體,對我大明的威脅將成倍提升,實在不是一件好事兒。”
張居正說起之前魏廣德的想法,顯然也不是很支持的態度。
“盛唐的武功都沒能拿下,更彆說有蒙古人從草原方向的支持。
不管我朝向北還是向西擴展,必然會遭受另一個方向的牽製。
善貸,此事要三思而行。”
張居正不僅考慮到明朝此時的軍力,更考慮了以前漢人對西藏的幾次軍事行動,全部铩羽而歸的結果,自然不看好魏廣德這次的賭博。
魏廣德的算盤,那是建立在大明能夠控製蒙古人的基礎上。
現在俺答汗接受大明冊封,向大明朝貢,誰知道他心裡到底怎麼想,是否就是緩兵之計?
以寵佛的名義,借助黃教把手伸進藏地,完成對大明西、北兩個方向的包圍。
“黃教在草原上的傳播,即使得到俺答汗和朝廷的支持,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完成?
叔大兄,你考慮過嗎?”
魏廣德此時也嚴肅起來,認真說道:‘就算各方麵全力支持,草原要完全接受黃教,也需要很長的時間。
而在此期間,邊牆的局勢是穩定的。
記得當初大同和議,本意不也是為了換取一些時間。
雖然這些年朝廷和蒙古的朝貢,看似吃了一些虧,可邊牆內外百姓卻可以安心生活,不用擔心戰事再起。
總的算起來,雖然一部分銀錢是送給了俺答汗,可朝廷多少也節約了少銀錢。
兵部從未放鬆邊軍的訓練,如今不僅遼東、薊鎮,宣府也已經組成三個新軍營進行訓練。
我們需要更多時間,完成九邊新軍營的組建和訓練。
一旦完成,就算草原上再起事端,官軍也有把握從遼東和宣大兩路進軍,將他們擊敗。
我們需要時間,正好傳教也需要時間,那麼這段時間裡,兩邊就可以相安無事。’
張居正明白了,魏廣德是以明軍軍改為前提,邊鎮大量組建新的兵營。
“這麼說,如果支持向草原傳教,至少可以保證邊境十年的安寧?”
張居正皺眉說道。
“我覺得不止十年,或許需要二十到三十年的時間。
而這個時間內,那些藏地下來的僧人,還有我大明送過去的僧人,就是穩定蒙古人的一股力量。
我想,索南加措也不希望他的護教大軍先和我大明死磕,而不是帶著信徒重返西藏。”
魏廣德自認為有理由相信,冊封索南加措,那他一定會儘力調和大明和蒙古間的關係,以便蒙古能夠全力為他奪取藏地。
就算蒙古借機坐大,那也是幾十年以後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