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車輪滾滾前進,千年前,中國曆史是在封建專製的基礎上書寫,往前看是封建,往後看也是封建。
封建的曆史長達幾千年,這麼漫長的時間都沒有被打破,依賴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獨裁製的支撐。
維持獨裁需要龐大而複雜的體係,動用很多人力物力來支撐,缺乏支撐或者是權力平衡被打破的朝代,就會走向滅亡。
非正統的少數民族占據高位,是朝代延續的一個隱患,元朝是曆史上的一個封建王朝,少數民族統一的王朝。
打著正統旗號,給自己營造漢人貴族後代的起義者,在元代數不勝數。
正統的旗號能引起百姓共鳴,自稱“吳王”的朱元璋,逐漸整合了起義軍,消除反對集團,攻占元朝大都,建立明朝,號為洪武。
明朝建立後,他痛定思痛,吸取前世滅亡教訓,十分節儉,強化集權,打擊貪汙,給人民減輕稅收負擔,得到百姓擁護。
明朝建立之初,根基不穩內憂外患。
內部製度不完善,龐大的疆域無法很好管理到。
外部人心不齊,雖然得到大部分百姓支持,但是還有一些人,對元朝忠心耿耿,想要複辟元朝。
麵對內憂,急需改革政治體製,最直觀的改變就是對科舉體製的完善。
麵對外患,派兵清掃餘孽,穩固民心。
還有一項應運而生的製度,是明朝首創的攘外安內,一舉兩得的選秀製度。
曆代皇族大都重視血統論,天子便是高高在上,凡人難以觸及的人物。
皇族的女人,也必是得出身高貴,母儀天下。
這種血統論被曆代承認,但是對於明朝這種底層人打著貴族旗號建立的國家來說,是弊大於利的。
不過朱元璋出身平民,從小貧窮,明代開國大臣很多都是平民武夫,他們從心底裡對貴族製度是不屑的,繁文縟節使他們頗為頭疼。
而且平民上位的朱元璋,深知百姓力量的強大,團結百姓是他取勝的手段,這也是曆代明朝統治者都被灌輸民為本的思想。
種種原因為明選秀向民間傾斜製造了機會,選秀製度應運而生。
此製度一出,提高了民間百姓的積極性,對穩固統治有幫助。
受此影響明代的皇後,大都出身不高,也減少了後宮專權的行為,相當於變相減弱了後宮以及後宮背後的勢力,有利於皇帝集權。
朱元璋早早定下了祖訓,《明史·後妃傳》對此記載道,朱元璋特地於洪武元年修纂《女訓》,作為管理後妃的“家法”。
規定在遴選後妃時,“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
也是因此,明朝鮮有後宮乾政的現象出現,更沒有外戚專權的情況發生。
萬曆皇帝所選皇後王喜姐,其父雖也在朝為官,但也不過是末流官員,自然不存在形成外戚勢力的可能。
好吧,現在氣派的王府,其實還是在萬曆皇帝選定皇後以後,宮裡安排的府邸。
現在皇後已經回家,總不能讓一國之後繼續住在那個兩進的小院子裡。
於是,宮裡專門選了一處大宅院,不僅多達五進院子,左右還有偏院,無論如何都夠臉麵了。
今日不是常朝,而是定期朝會,這個定期是指特定日期朝會的意思,可不是初一、十五的朔望朝會。
魏廣德一大早就被叫醒,打著哈欠洗漱,簡單吃過早飯就出門往宮裡走。
承天門外,魏廣德和定國公徐文璧、禮部尚書徐學謨會和。
這次,他們三個走在一起,並沒有和張居正、張四維等其他大臣聚在一起等待朝會開始。
隨著城樓上鐘鼓齊鳴,百官穿過皇極門到了皇極殿外,直到萬曆皇帝升殿,三品以上官員進入。
今日朝會其實就一件事兒,那就是皇帝賜下冊封皇後的製書以及皇後金冊、寶璽、冠服、禮器等,授與持節使,由他們帶著去王府迎親。
很快,製書交到徐文璧手裡,皇後金冊由魏廣德捧著,寶璽則是徐學謨捧著,身後一眾太監抬著一箱箱冠服、禮器跟在他們後麵出了紫禁城,前去迎親。
皇極殿外,除了四品一下官員,還有一眾外國使團在此恭候。
宮裡怎麼熬過這段時間,魏廣德管不著,他和徐文璧現在的任務就是去王府迎娶皇後進宮。
到了王府,這邊也早就已經準備妥當。
實際上,王家女成為皇後的喜悅早已經衝淡,畢竟兩年前就已經定下來,隻是因為年齡太小被延遲至今。
徐文璧、魏廣德帶著禮部一乾官員進入王府,在早已預備好的香案前徐文璧宣讀指數,隨後魏廣德宣讀皇後金冊,徐學謨給王喜姐送上皇後寶璽。
禮成之時,迎親第二波隊伍,也就是由錦衣衛等皇家親衛和教坊司領銜的大樂、儀仗、鹵簿、護衛等人馬也到了王府外。
這支隊伍人數過千,除了藩國外,這已經是禮儀的極限了。
不過到這個時候還不能走,隻是做著準備,因為宮裡的女官和宦官還未到。
這個隊伍中的宦官主要來自司禮監、司設監和都知監組成,內廷女官中大部分將成為皇後入宮後的初始“班底”,她們主要負責在整個婚禮期間貼身服侍皇後並提示相關禮儀。
而之所以抵達時間稍晚,那是因為都知監太監正在沿途淨街撒土,兵馬司官兵開始戒嚴道路。
按照分工,司設監負責大樂、皇後鹵簿和儀仗,司禮監負責代皇後保管冊、寶等物並監督整個奉迎儀式等。
當內廷女官抵達王府後,由女官將皇後冊、寶、冠服等送至後宅並服侍更衣,這也意味著她正式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後。
魏廣德和徐文璧、王偉在前院等候,喜慶話不要錢的往外蹦。
不管怎麼說,雖然王偉還沒有封爵,但按照前朝舊製,皇帝大婚幾日後,宮裡就會讓內閣負責此事,給王家賜封爵位,由此王家也就正式成為勳戚之家。
“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勉之敬之夙夜無違”。
正堂裡,王偉最後一次以父親身份訓誡女兒,其實話都是禮部定下來的,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能說,禮部早就在儀注中寫的明白,大家也不過都按照禮部製定的流程走。
之後就是徐文璧帶著魏廣德、徐學謨朝拜皇後,到這個時候,魏廣德才是第一次仔細看了眼王喜姐。
但也隻有一眼,畢竟盯著皇後看,也不怕身後禮部眾官員和隨行禦史彈劾。
好吧,至少現在的王喜姐已經不是兩年前看到的小女孩,算是長成大姑娘了。
在北京中軸線正陽門附近,曾經矗立著一座單簷歇山頂的磚石建築,明朝時這裡叫大明門,清朝時期名為大清門,民國時期改叫中華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