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在播州統治多年,勢力蟠根錯節,不容小覷。
而播州介於川、貴、湖之間,遠於王化,山川深阻,地勢險要,若生變也是麻煩。
叔大兄,朝廷早有意選擇一處土司行改土歸流之策,不妨就選楊應龍之播州。”
魏廣德對張居正意味深長的說道。
魏廣德話裡意思很明白了,要廢除播州土司改土歸流,並以此為試點,就由不得張居正不深思。
曆朝曆代,中原王朝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管控一直都很鬆散,甚至為此不得不承認他們獨立建國,就比如宋時的大理。
後世大理國還是很出名的,都得益於金庸所著《天龍八部》。
曆史上的大理國一度實力強大,疆域囊括了今天中國的雲南全部、貴州大部、四川省西南部,以及緬甸北部、老撾琅勃拉邦地區和越南的一部分。
大理全國尊崇佛教,曆代國君多於暮年禪位為僧。
而大理國,恰恰就是中國曆史上西南地區多民族政權。
大理國繼承自南詔國,是八世紀崛起於雲南一帶的古代少數民族政權,由蒙舍詔首領皮羅閣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建立。
隋末唐初洱海地區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分彆被六個國王統領,被稱為六詔,分彆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
因蒙舍詔在諸詔之南,稱為“南詔”。
曆史書上說在唐朝的支持下,蒙舍詔皮邏閣兼並其它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南詔政權從此開始。
南詔徙都太和城,唐賜皮邏閣蒙歸義,授特進封越國公,又封“雲南王”。
而實際情況是,唐朝天寶戰爭中,南詔國大將軍段儉魏大敗唐軍,鞏固了南詔國統治。
而所謂的天寶戰爭,其實就是南詔國聯合吐蕃擊敗唐軍,戰後南詔國選擇歸順吐蕃,向吐蕃納貢。
而大唐對此卻毫無辦法,實際上大唐雖然軍力強盛,但麵對吐蕃時卻始終綿軟無力。
對於高原,漢軍確實有深深的無力感,但是放棄大理,很重要的原因也是看到那裡的複雜性。
此後,大理國一直延續到被蒙古所滅,都沒有被中原王朝統治。
阻礙的,其實就是這裡地勢險要和土司盤亙。
明朝實際上也隻是以封官的方式,名義上統治這一地區,卻很難真正插手土司部族內部事務。
更有土司見利忘義,裡通外國合謀造反,明緬之戰其實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若要長治久安,非改土歸流不可。”
魏廣德開口說道。
“可朝廷不可能因為現在這事兒,就發兵攻打播州楊氏。”
張居正回過神來,對魏廣德開口道。
“不急,可讓錦衣衛繼續搜集楊氏不軌證據。
適當的時候,稍微刺激一下,隻不過兵部須提前在播州附近有所準備,避免事態波及太廣,讓周圍土司也被卷入其中。
雖然朝廷可借此增大改土歸流的範圍,可畢竟戰事擴大會生靈塗炭,最好還是以播州為樣本,完成後鼓動土民效仿為佳。”
魏廣德開口說道。
這就是要給播州楊氏挖坑,故意製造讓他們舉旗造反的既定事實,朝廷再以雷霆之勢鏟除。
改土歸流,自然會給土民更好的優待,讓周圍土司部族裡人看看,製造內部不和。
這樣,鬨一家,朝廷就可以借此收拾一家,如此把眾多土司分而劃之,一家家處理掉。
搞這種事兒,魏廣德相信錦衣衛應該是有辦法的。
無非就是收買、脅迫一些土司部族裡有威望的人為他們所用,煽動內部叛亂,引起朝廷官府介入。
隻不過這話,是他私下裡向劉守有示意,都不會明說,自然更不會在這裡說出來。
終於,張居正微微點頭,看了眼下麵的劉守有,開口說道:“此事,錦衣衛要派人密切監視播州楊氏一舉一動。
既然知道他們心懷不臣之心,須得提前布置,必要時可直接聯係地方駐軍加以防範。”
“是,張閣老,錦衣衛必全力以赴,不讓楊氏陰謀得逞。”
劉守有急忙上前抱拳道。
“你先去外麵等一下,我們這裡還有話要說。”
張居正隨即就對劉守有下了逐客令,讓他出去等待。
劉守有再次行禮後,這才退出值房。
此時,下手的張四維、申時行都好奇的看著上麵這兩位。
剛才他們聽到兩人不斷說著“改土歸流”的話,可他們卻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其實,也不是完全無知,和這次商議之事相結合,兩人也能猜出一二。
隻不過,他們完全不知道上麵兩位看起來對此事已經密謀已久。
申時行還算好,知道首輔次輔皆出自裕袛,私底下交情肯定匪淺。
可張四維那裡就不同了,他一直以為自己是張居正選擇的接班人,有機會接受張居正留下來的全部政治資源。
可今日一見,似乎有些超出他的預料。
是的,兩個人私底下密謀政務,雖然外界普遍認為張居正和魏廣德是兩個派係的人,風馬牛不相及,可張四維多少知道一點內幕,兩個人名義上各自獨立,可有時候又會聚在一起。
對外表現和兩人實際關係是兩碼事兒,完全是在表演給外麵看。
這讓張四維心裡不由得深深忌憚,必須再次提高魏廣德的威脅等級。
是的,當初年少時張四維無心仕途,可真走到這一步,他背後已背負了幾家大族的安危興亡,由不得他隨性而為。
首輔之位,就讓他們垂涎不已。
張四維悄咪咪深深看了魏廣德一眼,隨後視線就被張居正吸引,隨著他的身影到了書架前。
張居正從書架上翻出一個盒子,從裡麵取出一份書劄,又才走了回來。
在魏廣德微微點頭後,他這才把書劄遞到張四維手裡,“子維、汝默,你們都看看吧。
這是早年我與善貸商議後完成的改土歸流的計劃,本意最早是用到遼東,徹底廢除女真部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