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是,魏閣老說的對。
不過,是不是該提醒兵部,製定韜略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東北、關東和九州、四國的位置,可能在官軍登陸石見地區後幾日內,就會有倭國大名出兵支援。
畢竟,咱們屬於外來者,就和當初蒙元一樣。”
劉守有說道。
“你是說,那些大名會在官軍登陸倭國後,同仇敵愾,出兵抵抗?”
魏廣德微微點著頭,說了句。
其實,他已經被劉守有的話說服了,倭國太小,一旦讓倭國大名知道是中國對他們出兵,很可能會抱團抵抗,而暫時放棄敵視的態度。
何況,此時倭國也就那麼幾股勢力了。
隻要能放下成見,倭國的戰爭動員能力還是很可觀的。
在蒙元第一次攻打倭國後,當時的北條幕府就集結大量人力物力,到蒙古人曾經登陸過的博多灣開工,修建出長達20多公裡的全新石壘。
要知道,那可是在九州島而不是在本州,人口資源皆遜色的區域完成的這項工程。
而那一戰,也提高了倭國的武器裝備水平。
當時倭國基層武士隻有劣質武器,根本無法和蒙元武器抗衡。
不過,他們利用乾燥揉製後的藤蔓,將膠接的竹片和木片都一圈圈纏繞起來,製作出蒙古角弓的東瀛山寨版——重藤弓。
據使後來用這種弓參加對蒙古戰鬥的武士評價,這種武器的威力已不弱於比蒙古人手中的強大複合弓。
在雙方的交戰過程中,蒙古軍隊的團戰優勢明顯,倭國武士無法在短時間內掌握優異的群戰技巧,難以同強大蒙帝軍隊進行正麵對抗。
為了消解對方集團進攻的強大威力,北條幕府才決定興建的這條石壘。
因為這條石壘在蒙元第二次進攻倭國的戰爭中發揮了效果,所以一早這些情報就被錦衣衛密探收集起來。
不過,因為大明對九州沒有興趣,自然之後就不再關注了。
大明的眼睛,始終是盯在礦山上,而不是去占什麼土地的。
“這份情報,你親自送到兵部,告訴張科這個事兒,提醒他不可掉以輕心。”
魏廣德開口說道。
“是,末將回去就先去兵部,把話帶過去。”
劉守有急忙笑道。
“一千五百萬人口,嗬嗬,確實值得重視。”
魏廣德開口說道。
“是啊,我們錦衣衛分析的結果,倭國可以動員的兵力近百萬,如果不管不顧,全力召集男丁的話,應該可以召集三百萬大軍。”
劉守有也說道。
過去,他對倭國也是不怎麼關注的,可錦衣衛發回倭國人口信息後就把他嚇了一跳。
人是真的多。
大明周邊諸國,人口過千萬,怕也隻有這個區區彈丸之地了。
就算是朝鮮,國土也算龐大,但人口也不過八九百萬左右。
“不至於,除非他們真想亡國滅種。”
魏廣德輕笑道。
大明不打算完全占據倭國,不過是部分地區而已。
倭國一旦察覺大明意圖,自然不會發動傾國之戰。
畢竟,他們也要活下去。
不過若真打到這種程度,大明還真的好好掂量掂量,能不能穩住戰線。
大明此次計劃出兵六萬,極限是十萬。
要是扛不住,那就隻能退守朝鮮,再尋機會。
彆覺得這個兵馬很多,實際上戰兵也就四成,剩下六成是衛所兵,也就是能承擔輜兵的任務,用後世的分法就是野戰部隊和後勤部隊。
這個事兒,早先魏廣德和張科商議的時候就提到過。
至於明軍登陸就一路平推的想法,那隻能說想多了。
打仗,哪有那麼簡單的。
因為內戰頻繁的原因,倭國此時的戰爭動員能力怕是冠絕世界,是能最快完成征兵的國家。
至於大明,還是洗洗睡吧。
調兵先調銀子,已經是大明兵馬調動的潛規則。
沒有銀錢開路,兵馬都出不了府。
沒有幾個衛所的兵會在沒拿到錢的時候,就隨著將官去打仗。
魏廣德不是沒想過整肅官場,進行反貪反腐,畢竟他還可以調動錦衣衛。
這樣,讓大明士卒能真正拿到全餉,成為真正的戰士。
錦衣衛和文官集團是天然的對立,很難想象文官集團能夠把錦衣衛拉下水。
但思考半天後,他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一句話,貪官太多,真要全部抓起來,逐出官場,那隻會是自毀長城。
因為太多了,抓不完,替補上來的還是繼續貪。
隻能說,科舉製度執行到現在,根子上出了問題。
不是科舉本身的弊端,而是社會、科學的進步,八股文已經不可能適應未來的世界。
隻能是推翻科舉選官製度,才可能有根本上的改變。
不過,現在時機不成熟。
魏廣德也不確定他是否能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他能做的,就是引入西方的科學,之後逐漸把其中的知識在公學裡傳給學生。
他們才是國家的未來。
“對了,九州島津家現在還在逼迫琉球國嗎?”
魏廣德忽然察覺,最近兩年,似乎關於琉球的消息,錦衣衛上報越來越少。
“琉球,沒有,這一年來,島津家對琉球還是平和,並沒有之前咄咄逼人的氣勢。
據密探分析,應該是島津家在九州島滲透,想要徹底掌控九州島,繼而向四國和本州擴張做準備。
畢竟,之前織田信長給他們的壓力太大,隻有擴張勢力才有可能和他們抗衡。
最起碼,贏得轉圜的空間。”
劉守有報告道。
“朝鮮和琉球,兩邊都不要放鬆。”
魏廣德最後隻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