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求訂閱)
“4000萬粉絲,我草,4000萬粉絲了。”
“一夜之間漲粉500萬,這真是亮瞎了我的狗眼。”
雖然江寧4000萬粉絲在快抖並不是最高的。
同樣這樣的粉絲量也排不到前十。
可是。
一夜之間漲粉500萬,當真是讓無數的網友歎為觀止。
“好啦,兄弟們,這種事情羨慕不來。”
“是啊,人家江寧老師才華滔天,看看他昨天晚上的直播視頻吧,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對,昨天晚上江寧第一個講了黃道婆。黃道婆這個人本身在史書上是沒有記載的,但你以為江寧老師這是在亂說。但並不是,今天就有江浙一帶以紡織棉花為業的人士出來,說他們的祖師爺正是黃道姑。想來,黃道姑就是黃道婆。”
“對,黃道婆是出家成為了道士。但可惜,因為他們都是普通人,所以並不被史學家記載。幸好,我們有江寧老師。”
“對,如果沒有江寧老師,誰人記得黃道婆?”
“不隻是黃道婆,我最為興奮的是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我沒想到,這幅畫作竟然有如此的傳奇。更為傳奇的是,江寧老師說完,江浙博物館,竟然還真展出了《剩山圖》。”
“嗯,江浙博物館都展出《剩山圖》了,什麼時候《無用師卷》也展出啊,或者說是合二為一。”
“兄弟,很快了。”
“其實我對《馬可波羅遊記》最為感興趣。我沒想到,在元朝的時候,竟然有一位外國人來到了中國。並且,還寫下了《馬可波羅遊記》。”
“這不是最讓我激動的,最讓我激動的是,可馬波羅遊記一下子完全打開了西方人士的視野。就連麥哲倫當時,他也是想尋找中國,開辟一條來到中國的航線。可沒想到,他們竟然跑偏了。我都在想,如果當時的麥哲倫來到了中國,那時的世界會怎麼樣?”
“我對於麥哲倫來中國不感興趣,我都在想,發現新大陸的是不是麥哲倫,或許是我們明朝時期的鄭和。”
“666,這腦洞大,你怎麼想出來的?”
“我也是在江寧老師的啟發之下,這才突發奇想。不過,雖然是突發奇想,我倒是覺得,第一個發現新大陸的未必是麥哲倫,很有可能是鄭和。”
“這怎麼說?”
“回頭我做一期講解吧。”
“牛逼,你是懂流量的。”
“就是可惜,江寧老師這一期是元朝最後一講。”
“也沒有什麼可惜,元朝本來曆史就很短。再說,元朝講完了,不是還有宋朝嘛。”
“對對對,相比之元朝,我對宋朝感興趣多了。”
“我也是。”
……
“江寧老師,我拉伱進一個群。”
“什麼群?”
“宋史研究協會群。”
“呃……我不是研究曆史的啊。”
元朝最後一期直播講完之後,江寧休息了幾天。
這時。
一直有聯係的錢穆教授卻是給江寧來了一個電話。
“又謙虛了不是,你可是知名大史。”
“大史?”
“可不是,之前你在我們雙慶大學講明朝的時候,那可是將你的名氣給打了出去。後麵雖然你不在我們雙慶大學了,但你這些天講的元史,也讓眾人歎為觀止。現在元朝講完了,是不是應該講講宋朝?”
“按理來說是的。”
“既然要講宋朝了,那麼,趕緊進群。”
“進群可以,不過,錢穆教授,我可不是科班出生的,估計與群裡一眾宋史研究者搞不到一塊去。”
“怎麼會。你是不知道,他們是多歡迎您?”
“為啥?”
“還能為啥,你看看你搞的快抖號,現在都4000萬粉絲了,他們也想向您這裡取取經。”
“這些史學研究者也搞快抖號?”
“當然搞啊。曆史雖然與普通大眾沒關係,但普通大眾的興趣決定著你的研究經費。再說,誰願意研究一個大眾都沒興趣的曆史。”
“這倒是。”
這麼一說,江寧倒是放下了心。
既然都開了快抖號,顯然這一些史學研究者也不是一個老頑固。
這樣的話,大家也比較有話題。
……
“大家好,萌新進群,請大家多多關照。”
當天晚上,錢穆將江寧拉到了宋史研究協會群。
雖然江寧並沒有加入什麼史學研究協會。
但人的名,樹的影。
在史學這一塊,江寧可是大名鼎鼎。
群裡一眾研究者一看到江寧冒泡,卻是紛紛喊著:“江寧老師,您還萌新啊。”
“江寧老師,您都是史學界的大佬了。”
“求江寧老師發個紅包,安慰一下我們這一些受傷的心靈。”
之前江寧以為這一些宋史研究協會的是老頑固,沒想到,竟然如此的風趣幽默。
“哈哈哈,各位老師,我可是半路出家的野路子,你們彆打擊我。”
“半路出家都這麼厲害了,你讓我們怎麼活啊。江寧老師,我想問一下,您4000萬粉絲是怎麼來的?”
“就是這麼來的。”
“……”
“樓上的傻,你得問,江寧老師,我們搞什麼樣的史學研究,才能吸引大眾?”
是的。
現在做不問不能關起門來做學問。
曆史這種東西,脫離了大眾,那就沒有味道了。
很快便有一眾研究者向江寧求經。
對此江寧也不藏著,說道:“我也不知道怎麼講才會讓大眾更感興趣,不過,大家也知道。我們的史學著作並不是那麼完美,有的存在錯寫,有的存在漏寫,還有的就隨便記錄幾個字,我們也不太懂意思,這都阻礙著我們的研究。我其實也沒有特彆的方法,就是將一些史書當中有錯寫的,有漏寫的補充而已。當然,在補充當中,我更為考慮的是這些曆史人物的個人成長曆程。畢竟,我們都知道,雖然這一些都是曆史人物。但其實他們與我們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並不是一個數字,也不是一個代號。”
“江寧老師說得太好了,所以你講的如王陽明,徐慎……這樣的曆史人物,看起來就這麼有血有肉。”
“對。因為史書記載有限,有一些史官可能想寫,但沒有條件,沒有這個精力去寫,或者當時沒有這麼多資料進行多方麵的論證。所以他們隻能記載一些比較重要的事件,可這一些重要事件發生之前,他是有預兆的。通過了解這一些曆史人物的生平,我們可以找到許多曆史事件發生的原因。”
所以江寧也能理解,為什麼史書一向隻記載達官顯貴。
這太正常了。